我的父辈,他们亲兄弟三个,叔伯兄弟是四个,大伯是老大、父亲是老二,一个堂叔是老三,一个亲叔是老四,四家人挨着,四叔是常年在外。家里、家族大多是大伯和父亲来商计后,大伯果敢行事。
父辈们把一个个子女养大,为子女谈婚论嫁之事的操心,找对象到房屋建设的坚苦。
60年代中期的小学,小时候的课桌分界线,一升二,二升三,三升四,考试只需会背几句毛主席语录。没有现在这样沉重的书包,必写的作业,也没有父母为儿女升学的忧愁。
到20世纪70年代,又进入考试制度的中学,曾经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是当时红极一时的书籍,只有领导级别的人员才可能看到,煞费苦心的终于搞到一本,却荒废了学业,那时除了看分数还需要推荐,我和二姐,只能二选一,那个年代,二姐主动放弃,我成功入学。
80年代初“知青文学”下乡时代,一桩枪毙案闹得沸沸扬扬,那时一个农村女孩被一城市下乡知青强奸后,跳河自尽,城里人带点物质,诚恳的道歉就结束,而另一桩,一位被冤的农村男人,翻越知青墙头,定为强奸,当众实施枪毙。从此对知青有一种怨恨,他们来到村里的不劳而获、偷鸡摸狗。
弃学同大哥做工学会后,一个人在山上,每天8-16小时的工作,除了工作就是睡觉,仅在8小时制时,(由于长期的劳作,手指变形)坚持每天的写作。
以前的电报,发一字,需6-8分钱,也是2-3个鸡蛋的价格,收到家中急报,(那个年代的急报,一定是家中出了大事),还好回家后,并没有什么事,才知道,社会已变化。
中国的新社会,又恢复了高考制度,没有课本的我,只能看曾学过的初中课本来,抓紧复习了四天,参与高考。虽然写了长达5页的《我的心飞到主席纪念堂》主题为容的答题(要求3页),内容精炼(当场考官都赞不绝口,必过),但最后我们县都没有一个考上大学,是因为当时的志愿填报问题。
那个时代的父亲,唯有劳作,才能使他感到活着的一些生存与意义,从早到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通过三年的时间,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翻捡完,家里墙下的石堆,黄色的疆石,足够砌成三间房,两面山墙。作为农民似乎懂得了一些劳作的意义,人生中的苦乐都在大地之上。结果1966年10月,大队召开土地收回及下发红头文件,以工分制的形式劳作取得,父亲的辛劳都归回国家,就这样,后来父亲生病至逝世。作为个农民,一个父亲,活在世上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事情呢?尽什么职责呢?就是给儿子盖几间房,给女儿准备一套陪嫁,目睹着儿女婚配成家,有志立业,这就是父亲的事业。
我们家姊妹四个,大姐从小体弱多病,长达十七年的求医,缓轻下来。二姐成绩优异让给我读书。大哥从小帮着家里务农,后到山里挖煤,做苦力开工,补贴家用,我成年后,放弃学业同大哥山上水泥地做工,后来当兵。父亲的哮踹病没有及时根治加之劳作积累多年,成为无法根治的老病。母亲为了一家大小起居,喂猪养鸡,每个儿女的婚姻大事操办,同时每天给父亲熬药!
我的父辈:大伯-农民一家,60年代初,家里八个孩子,六男两女,共十口之家,那个吃黄土、砍树皮熬汤的时代,养八个子女。大伯和大娘,除了平时的务农,大伯便抽空挑着沉重的担子,从早到晚挨家挨户的吼着“织袜子咯,织洋袜子咯”,靠这样的手艺把一家人的生命存活下。生了儿养了女就要让他们尽可能的吃饱一些,穿的暖一些,能读书,这是父辈那一代的信念和活着的目的与目标,终于在饥饥饱饱中一个个的长大。大伯是个极有尊严的人,这一点源于他的好堵,但作为父亲,奔波、辛劳,没日没夜的劳作和流汗,没让八个子女在贫穷的年代里,因贫穷耽误了他们的成长和婚姻。
好景不长,厄运袭击而来,大伯的好堵,让一家人不得安宁,还输掉了房子。后来做起小买卖,赚了点钱,一家人日子就这样,每年赚每年赔的过着。为了戒赌,大伯曾服毒自杀,最终抢救回来。
接着一个儿子在部队里因不明原因自杀,大伯却没有追究其原因,坦然悲伤的接受!一年多以后又是一个噩耗再次来临……,一次运送苹果时,最小的女儿遭遇车祸不幸离世,又一重大打击!
此后大伯不在做那圆环的卖卖,很多时候都沉默不语,一个人独自站在村头,没人知道这时他对人生命运、生死的看法,慢慢的所有孩子都成婚分家后。大伯生病,偏瘫。开始交代自己的后事,从大伯生病为死而准备,却又活了整整十年,到八十岁去世,子女们也按照他的要求办理丧事!
我的父辈:四叔,四叔不在家务农。在我记忆里就是城里人。城里人把日子叫做生活,乡村人把生活叫日子,我很想问四叔,去看看,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幸福,后来才知晓,四叔是水泥厂,运料车间的一个大班长,就是一日三班中一个班的负责人,也是我做过的临时工,目睹了,四叔的生活,水泥厂的灰尘,替工人顶班,每天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还要免费负责维修检查机器。在维修时不小心,滑破手指缝了几针,而到月末领工资时却扣除一半多,为什么?因为上一班,机器没有按时交给下一班,误了下一班工作三个半小时,扣工资算轻。平日的工作,农忙时节回家帮忙务农收割,两个孩子也是早早懂事帮忙。四叔的工作就是全年无休止的工作!
四叔晚年退休后回到家,觉得哪儿都不适应。因为他这一生,是一个在外漂泊的人,在城市是一个乡村人,在农村是一个城里人,他近四十年的最好人生都是悬在半空中,一生平淡过得拮据而急迫,目的只把儿女养大,盖房安家。与妻子的交流也没有,晚年的四叔,孤独又寂寞,跟村里人也没有共同语言。最后嗜酒、打麻将,虚度晚年,最终在约七十岁时,打麻将后去喝酒跌倒在沟里,引发其他病症去世!
从作者、父亲、大伯、叔叔,四人的人生故事,两代人的工作、命运、生活、结局。朴实无华,却非常踏实,温馨。父辈们的艰辛,一生艰辛奋斗只为了可以把孩子们养大成人,为孩子建起瓦房成家,付出了一生心血,那个年代进城对于农民来说致命的吸引力,那个年代农民的生活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