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蛋糕、孟子、自由意志?你可能看到这几个关键词就觉得太扯了,觉得这怕是作者为了凑字数强行把四篇文章拼在一起发吧。
还真不是,即使再增加一个新的关键词“康德”,也还不是。不信的话,就先从小明吃蛋糕的全过程开始看起吧。
(一)小明与蛋糕
1.小明在街上走着,远远地看到一家蛋糕店,没有在意,继续往前走
2.小明慢慢靠近蛋糕店,看到了店外易拉宝上的蛋糕图片,有点想吃,但克制住了,吞了吞口水继续往前走
3.小明离蛋糕店越来越近,阵阵焦脆甜蜜的香味从蛋糕店敞开的玻璃门里飘出来,好不容易压下去的食欲再次涌上来。他心里开始天人交战,但身体却不知不觉间走进了蛋糕店。
4.当小明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已经拉开橱窗、用夹子 夹住橱窗往盘子里放了。他心里有个声音高叫着:“不行,蛋糕不比炸鸡和东坡肉,糖类含量巨超标,会胖的。” 但他却发现周围的顾客和店员都盯着他(其实没有),夹都夹了,再放回去太没面子了,于是他买单了,顺便在收银台加了一杯奶茶。
5.回家的路上,小明想着高糖的食物不能晚上吃,不然不运动的话,糖类会迅速转化成脂肪。
6.到家后,小明把蛋糕放在书桌上,开始看书。但眼睛总是不自觉地往蛋糕上瞟,几番挣扎后,他想:“这蛋糕放在这里太让人分心了,搞得我书都看不进去了,为了一晚上的效率,还是......”
7.欲知蛋糕命运,不听下回分解也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欲望越是靠近终点越强烈:从第1步到第6步,小明克制吃蛋糕的诱惑的难度是越来越大的:第1步时,他还只需要换一条路就好了;第3步时就需要和蛋糕的香味作斗争了;到了第4步,他甚至已经开始为吃蛋糕辩护了;而到了第6步时,我想你也知道这块蛋糕最终的命运了。
也许你想问,为什么欲望越是靠近终点越强烈呢?这就要说到今天的第二个关键词——多巴胺了。
(二)多巴胺与防微杜渐
认知神经科学认为,小明对于蛋糕的欲望是由他大脑中分泌的多巴胺造成的,多巴胺越多,欲望就越旺盛,也就越发难以克制。下面看一张多巴胺分泌轨迹图:
如图中虚线所示,当小明第一次看到蛋糕时,也就是途中第一个箭头(signal)处,他的多巴胺分泌还不是特别多,这时候勉强忍一忍还能克制住。但随着他离蛋糕越来越近,直到将它买回家放在书桌上,多巴胺的分泌逐渐达到巅峰,再想要克制吃蛋糕的冲动几乎就成了不可能了。
看到这里,你就知道防微杜渐的重要性了,必须在因为多巴胺的分泌上升到不可收拾之前远离诱惑,不然多巴胺将会越来越多,冲动也就越来越挡不住了。
(三)所以关孟子什么事呢?
这就要说道孔子和孟子两人对于如何成为一个君子的两种不同路径了:
孔子说“克己复礼”,人要不断用礼法约束自己的欲望,直到某一天自己所有的欲望都被约束在一个符合礼法的范围之内,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也就是欲望已经被驯化了,在怎么胡作非为也不会“失礼”了。
而孟子则认为应该通过发掘人性中的闪光点,不断培养,最终成为一个人君子。
如果孔子看到这张多巴胺分泌图,可能会浑身紧绷、高度紧张地说“小明,赶紧在多巴胺还没分泌到不可收拾之前跑路啊。”
而孟子看到这张图,大概率会摸着小胡子笑着思考:“要怎么让小明在写简书的时候早点达到多巴胺不可收拾的点呢?”
答案之一是仪式感:让小明在每次写简书之前都做相同的小动作(比如喝杯咖啡),小明的大脑就会把喝咖啡和写简书这两件事关联起来,慢慢地,只要小明一喝咖啡,就能很快进入写作上头状态啦。
(四)自由意志呢?
你可能已经接受了多巴胺、蛋糕和孟子这三个关键词不是扯了,但好像文章看到这里依然没有半点自由意志的影子。
不,其实它一直都在。我们在谈论小明在第几步克制欲望代价最小的时候,其实就已经预设了他是有自由意志的了。因为如果他没有自由意志,一切都是被决定好的的话,我们谈的这些就真的是扯了。
历史上有很多哲学家给出了自由意志的定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康德说的:
自然的因果律并不是世界的全部现象都可以由之导出的唯一因果性。
小明:人言否?
康德:所谓正难则反,小友不妨先反过来看看。
小明:不错嘛,你一个两百多年前的古代人竟然还知道正难则反,我高二才学呢。
康德:......
小明:好吧,反过来看的话就是,所有的现象全部都是自然因果律导致的,可是这个自然因果律又是啥呢?
康德:你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物理规律。beispielsweise(偶尔拽德语的康德),如果只有一个因果律的,那么你在上述吃蛋糕就可以解读成:看到蛋糕店→走向蛋糕店→闻到香味→买→吃。这里的箭头就是自然因果律,如果只有这一个因果律存在的话每一个箭头都是必然的,从你看到蛋糕店的一刻起,就注定了你会吃掉它。
小明:怎么可能?我明明可以在每一步都自己决定要怎么做呀,即使我把蛋糕买回去放桌上了,我也可以自己决定要不要吃呀。
康德:没错,你在每一步都可以自己决定,相当于在原本的自然因果律之外插入了你的因果律:因为你决定不吃,所以你没有吃。这就是“自然的因果律并不是世界的全部现象都可以由之导出的唯一因果性”的意思。
小明:哦,原来是这样啊,谢谢你啊。
康德:哈哈,不客气,希望你以后在每一个看似身不由己的时候,都能想起你自己也是一个因果律,想起你作为一个人的自由意志和主体性,而不是摊摊手说“事情都这样了,我还能怎样呢?”
小明:好的,我会的。
(五)尾声(也许是下回预告)
“哎。你怎么知道你产生你有自由意识的想法不是被决定的呢?”康德看着小明深受启发而振奋着往回走地背影,轻轻地说着。
决定论的阴影从背后弥漫而来,渐渐将康德吞没。
“现象界的迷雾啊,你吞没不了我的。”
迷雾中,康德的眼里闪着明亮的光芒,那是自由之光。
PS:怎么样,现在相信我不是吧四篇文章强行凑在一起的无良作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