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把三毛的书看了两三本,或许是喜欢她的洒脱,或许是喜欢她不拘一格,或许是喜欢她灵魂自由,也或许是喜欢她一直在路上流浪。
总之想对这位才女一探究竟,我忘记了对三毛的了解是何处,可能源自于母亲,可能源自于哪本文摘里面的记录。不过印象中大学翻到白落梅的一本《你是锦瑟,我为流年》开启了我对三毛的认识,那本书还是陈娇借给我的。她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都江堰姑娘,四川养人,都江堰更养人。所以养出了灵动又爱笑的她。
总之说起她的书,是去年才看的。而昨天一个高中生告诉我三毛全集是她小学的课外读物。
我承认我酸了,随即符合一句,我的课外读物是阿拉丁神灯,一千零一夜。她没有回应我,我想这些书只是我小时候打发时间的读物。她可能不看的。
好像事实就是这样,小时候弟弟喜欢看书,爸爸就按照要求给他买史记,上下五千年,世界地理。都是那种简易书非精装。我总嚷嚷着他乱花钱,可是那个时候弟弟也是真的渴望看书。
我总是避而远之,小时候的我爱看故事,所以故事会也成了我热衷的读物。
在没有手机的时光里,除了和小伙伴踢毽子,跳皮筋,拍画片,看故事成了唯一的乐趣。
在有手机的时光里,除了和小伙伴逛街,享受美食,追逐热爱的一切。由qq到微信再到抖音,小红书。科技一直在进步,人们的娱乐也在丰富和多元化。我不禁感叹到,好像隔着屏幕就能联络感情。
妈妈说我看的是热闹,说白了没有内涵。
我觉得成年以前的世界观是被动接受着,成年以后的世界观是自己树立的。除了父母给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后来的世界观是自己一点一点悟出来的。
这个也不算很准,时间太着急,没办法描述详细,但是也有不正确的地方。
我并不觉得自己是一个爱看书的人,可是有时候又渴望看书,因为书中会有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有的是知道的,有的是不知道的,有的时候也能产生共鸣。这是我现在才有的觉悟。
我羡慕看过很多书的人,也羡慕现在的孩子们在做着我长大了才做的事情。我不禁想说他们的内心世界很丰富。
我觉得很多东西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在不能远足自由被束缚的时光里,看书成了唯一的慰藉。
有时候一件事情困惑了我,我就告诉自己去看书吧。这样我觉得所有的不好东西都可以忘记,不再去纠结。
看书起源于寇同学,他刚去国防单位的前几年就一直在看书,看了好多,也在每天坚持跑步,跟他聊天,我觉得都是在学习。别人会问你飞得高不高,他会问你飞得累不累。别人会说你看的书好多,他会告诉你看书要有重点和目地性。很多次聊完,我在心里默默想到他是良师也是益友。那些看似聊天式说出来的日常却都在影响着我,即使我做起来迟到了好几年。
出了地铁口想到了一些日常,看见垃圾桶旁边的单车想要去扫,却突然停了下来,记录此时的心绪。
看书能让我心静,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人。
可能是不够热爱或者以前都在被动式接受学习。
从去年开始越来越不喜欢做没有效果的事。比如19年疫情听了两三本书,听完后马上把自己记忆中的故事记录下来,我觉得自己像是小学生写了一篇故事梗概,仅此而已。
后来放弃了听书,宁愿路上的时间听歌,也不听书。因为我一个开头能听五六遍,被打断的时候又从头开始听。想要记得更清楚一点,可是听再多遍,都不如记录。
如果单凭听很多遍就能理解记忆。那是不是学习就变得很简单呢?是不是就可以解放双手了?
今年看书开始做笔记,但是一直没有形成系统化学习笔记。也是我手写我心,导致笔记从来没有翻开看过,没有重点,看完也不能还原这本书到底讲什么。
自己记录的很杂,方法类的书整理出来小标题。记叙类的书就是小标题加觉得写的不错的句子。
直到现在我去回想看过的书,我都忘了很多很多,因为脑子里没有系统性的思维,而且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去输出。
家里的十本书买来没看,又买了六本。
这也是刚刚开始,年轻时候不吃苦,随着年龄的增长都是要加倍偿还的。所以说苍天饶过谁,都说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学习,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很有道理的,而我大多数时间逃课聊天,放飞自我了。我依旧记得那个给班主任打我小报告的男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