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过年是小孩子们最期待的节日,也是大人们最忙碌的时候,但是人们对这种忙碌的日子没有任何怨言,反而越忙越高兴。小孩子们也会手忙脚乱的参与到过年的准备活动中,浓浓的节日气氛把所有的人都熏的激情澎湃。
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的人们对于腊八节并不重视,对于过年的传统习俗已经有所淡化。我们南方人过小年都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是从这一天起直到大年三十每天都有规定的事情要做,正如老北京民谣所唱“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这种传统风俗遍及全国各地,持续时间长达几千年。
这是几千年农耕社会的产物。农耕社会人们只有到了腊月才会空闲下来,辛勤劳作了一年,看着一年的好收成欣喜之余也要感谢祖先的保佑,犒劳自己,也正因如此人们在这漫长的节日准备活动中把节日的仪式感升华到了极致。在物质贫乏的年代通过节日气氛获得幸福感,也难怪漫长的岁月变更让春节成了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
过年——这种农耕文明的产物,节日氛围最浓的地方应该是乡村。今天的乡村年味却越来越淡,甚至还不及城镇的年味浓,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在工业文明和经济社会冲击之下,乡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靠种地为生的农民早已离开了土地成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他们依靠体力劳动在城市获得了高收入,越来越多的农民被吸引,于是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出现,到了过年很多人因为路途太远买不到车票不能回家;还有一部分人因为过年工资高,为了挣钱不愿回家;还有一些人在城市挣了钱,希望融入城市生活选择旅游过年,凡此种种过年回家的人越来越少了,热闹的村庄不再热闹,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淡了。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乡村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过年所需要的各种食品再也不需要亲力亲为了,所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的场面再也见不到了,现在菜市场的东西应有尽有,可是在节省人力的同时,无疑也削弱了节日气氛。
而现在的乡村在原有习俗削弱的同时,国家大力宣扬传统文化的政策却并没有对乡村产生多大的影响,农民们因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只能看到眼睛的经济利益却难以认识到传统习俗没落的可怕后果。精神上的贫乏必然导致村民们进入另一种比物质贫乏更可怕的境地,他们找不到生活的激情和乐趣,只能在闭塞的乡村浑浑噩噩度日,到处一片死气沉沉。
现在乡村的腊月再也看不见乡贤们写对联了,再也看不见一家人为做豆腐、炸豆腐果子从早忙到天黑的场景了,再也听不见石磨盘转动的吱呀声了,也很少感受得到一家人为准备年夜饭提前几天忙碌的激动心情了。乡村年味的缺失,无疑是乡村精神文明没落的真实写照,乡村无疑成了工业文明、经济社会冲击下的最大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