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罗兰
步入青春期后的青少年,由于身心健康趋于定型的时期,是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亦是性意识萌发和发展的时期。由于机体的发育、心理活动的发展以及客观环境等影响,青少年逐渐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求偶心理开始萌发。
日常可能表现为对异性同学的“单相思”和“迷恋“。比如,上课会因“思念“而走神分心,放学的时候会故意“偶遇“,总想一起说说话,聊聊天,心脏也会在碰面的时候如“小鹿乱撞”七上八下的跳个不停。
就像我初一的女儿,近两年总是比较关注同频的、比较谈得来的男孩子,突然某一时刻她就会触动“恋爱”的神经,喜欢上这个男孩子。跟我聊天中就会时不时的兴高采烈地谈到这个男孩子,比如,成绩如何如何,比她自己高多少分,他发生过什么糗事等。听起来像是“恋爱”了,其实不一定!
因为,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就像女儿,对理论上的恋爱谈起来似乎头头是道,爱情的感觉如何如何,什么拉手、亲吻、“撒狗粮”等词也是一套一套的,但具体到自己的行为本身,据我观察,无非是问问人家期中考了多少分?每门课的成绩怎么样?某门功课复习的怎么样了?聊聊同学们的家常理短什么的……听起来没有什么框外的交谈内容。
但是一天见不到那男孩子,又很想念的样子,有点嗔怪的意思。
这个阶段的孩子由于受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和生活阅历所限,对爱情的认识是肤浅而朦胧的,因而会显得幼稚和不成熟。
所以,她所谓的“恋爱“脱离不了学业本身和学校环境对她意识的限制。也就是说,她并不懂得什么是谈恋爱,可能就是“学习恋爱”,跃跃欲试想寻找机会体验一下“恋爱“的滋味,满足一下精神需求和好奇心。
但是这种感觉似乎持续时间一般不会很久,通常就是几个月,过了一段浓烈期,慢慢就淡忘了。
在我看来,所谓的“恋爱“可能就是青春期的孩子对单调的学业和生活经历的一种充实和精神慰藉。用以释放压力和激发学习动力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家长需要做的,就是以尊重孩子的态度,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和掌握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并加以适当引导,将关注点转移到对学业的激励上来,这样就可能对孩子的学习、自身成长和人际关系会更有帮助。
毕竟,情窦初开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家长大可不必谈“虎”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