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什么用?!看看那谁谁家的胖娃,初中不读就出去跟着村里的兄弟打工了,现在家里都盖起三层楼了……(巴拉巴拉)一个个不假思索的鲜活案例,一声声恨铁不成钢的叹息……
十几年前,读书无用论的调调如阴魅蚀骨,每天都在消化着精气神,每天的生活都如同身陷浓稠的泥塘,了无滋味。
那时,很感激一个人的鼓励——鲁迅: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庆幸我选择了前者,你们觉得无用,我偏要证明有用。
且不说最终有用没用,因为这点没有衡量标准。曾经一直对此愤慨,认为他们见识短浅,就在上一次写读书无用论的文章中,仍然在抨击他们的这种言论,气堵胸中意难舒!
现在回忆起来,这岂是简单的意志抗争之仗!这么多年过去了,经历渐渐丰富,隐约感觉到事情定没这么简单。直到前几日看到一个理论:乡下人是土气的。一开始并没什么感觉,但随着思绪的深入,越来越觉得读书无用论就是“土气”的一种外衣。
“土气”并不是一种蔑视,而是泥土的土,远东大陆的乡下人世代向土里讨生活,这是传统,土地就是他们的神。土地不能搬动,所以就有了生于斯、老于斯和埋于斯的世代定居社群出现。不流动、小地方,就是土气的根源。
如果留心些,你就会发现村落一般规模都不大,人口数量也不多。人人都是被别人看着长大的孩子,孩子从小也早就熟悉了周围的那些面孔,也就是说这根本就是个熟人社会,没有陌生人。
当一个人出生在这样的一方土地时,天天见面的都是那些人,不停合作和接触,时间一长默契就形成了。听脚步声辨人,并不是一句戏言!
熟悉的除了人,还有乡下的生活经验。一个小孩走的路,基本都是其父亲走过的路,所以成长的路上遇到的任何问题,父辈的人都能告知其答案。而且,农耕为主的生活,本身并不复杂,劳作只需反复去做就可以习得经验。
想到人类语言学里有这么一个论点:语言比文字更加直接高效。这点在乡下里确实再准确不过!天天见面的人,有什么是不能用语言来沟通的?何必要文字!甚至凭借默契都可以做到无声胜有言。
同时,目前他们具备的经验和知识已经足够应对谋生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问题,学习新的知识也不是那么必要。
空间和时间的双重作用下,读书无用论的出现再正常不过,不出现才是变态!而且,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成长,尤其是有种种规矩的礼俗社会,只要读书无用成为一种“规矩”,长时间的熏染下势必很深蒂固!这不是父辈个人问题,是文化的问题。
想到这些,基本气消大半,因为个人的力量怎么也拗不过历史和文化的力量,不用白费力气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