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写下这两个字的时候,脑海里映照出一张张呼啸而过的脸,他们有我的同学,我的朋友,有我的家长,我的孩子。他们有皱纹有沧桑,有稚嫩有坚毅,有怯弱有勇敢。
我一直在想,作为一名高三的班主任,高三,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经验告诉我,它更多的时候意味着失去和恐惧。
我知道,此时的孩子们就如一垄垄郁郁葱葱的秧苗,已经在不停的悄然拔节生长,未必需要农人们顶着严寒冒着酷暑的艰辛陪伴,只是作为农人我更知道,农人自己却需要这份守护带来的踏实和心安。所谓时间分配不过是同一时间面临多重事件的取舍问题。因为高三,必然要自动舍弃私心,舍弃杂念,舍弃家长里短,舍弃内心安闲,舍弃论能否看黄昏舍弃去计较粥可温。
清晰记得2011年第一次带复习班的一封短信,道尽高三所有的无助,挣扎,焦虑和不安。
“孩子们,整整214天,遇到你们,让老师真正学会了欣赏,学会了爱,无论老师对你们的影响如何,你们的行为都影响了我。你们的自信、你们的坚韧、你们的聪慧,都让老师很庆幸能遇到你们。一天天,你们日渐长大,一天天,你们羽翼丰满。
在我们排座位时,出成绩单时,发奖学金时,那些自责和无助,一次又一次,吞噬着老师的心,蚀骨的疼痛,这一刻,没有自己,没有孩子,没有饥饿和困顿,只有责任和压力。
当你们意志松懈时,行为散漫时,不告而别时,那些焦急和等待,在磨砺着老师的耐心和方法,考验着对你们的爱。这一刻,没有欣赏,没有宽恕,只有严厉和苛刻。
借乔布斯的一句话:我们在一起有开心的时候,有艰难的时候,但从来没有糟糕的时候。
多想和你们聊一聊一些奇闻轶事,雷人搞笑,我知道,你们不需要,至少,现在不需要。
多想和你们像真正的朋友一样,交流我们看过的一部电影,一本书,我知道,你们不需要,至少,现在不需要。
对不起,我只能给你们需要的,却不能给你们想要的。
那么多遗憾,那么多失去,那些在我离家时孩子撕心的哭声,那些胃痉挛疼痛的下午。
那些饥饿,那些害怕,那些往返在校园的落寞。
若干年后,我们可以说,2012,我们共同经历过,却以不同的身份。”
10,11,12,13,14,15,这么多年过去,经验见长,内心惶恐却依然不减。又一年的高考纪年,依然和孩子们以不同的身份,做着和孩子们一样的梦。
一年一年的高三带过去,我也一直在思考,所谓的高三压力究竟是什么呢?对于孩子们,更多的是对于高考失败的恐慌和害怕,对于人生未来的迷茫和焦虑,当然还有面对现实发现自己力所不能及时的无助和绝望。
那么对于老师呢?难道是因为学校的高考任务指标量化评比吗?这么多年的事实证明显然并不是,至于原因,心自知。我想,也许是恐惧于高三关于偶尔早回家晚进班的不安和愧疚;恐惧于每年6月25号的焦灼和沉重;恐惧于孩子出现奋斗偏差时的愤恨和懊恼;恐惧于高考败北孩子离开后再不相联的痛心和自责。
只是,唯有放弃各种选择,才会留下专注和纯粹;唯有恐惧百般滋味,才会划过岁月痕迹。古语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果然是这样。
所以,高三,对于很多人来说,依然是一个充满魅惑魔力的神奇字眼儿。因为它还意味着希望和成长。
有人说高三的孩子们,在高三,你收获的不仅仅是高考成绩和一所大学,还有你自己的成长。而高考,也不只是孩子们的高考,更是父母们,老师们的高考。
因为即将登上点将台的孩子,他作为自己生命战士的同时,也是他们的父母用十几年的隐忍,牺牲,迁就和伟大换来的最后一次人生逆袭机会。也是老师们用自己的毕生绝学和独家秘籍培养的门派传人。而高考,不仅仅是孩子们步入大学的入场券,更是父母们人生后半场的兑奖券,更是老师们在新一届武林大会上扬眉吐气的寄托。
记得自己曾在作报告时跟别人讲,当有一天我们变老了,我们的身材越来越短,而我们的故事却越来越长。只是,早已离开人生第一赛场的老师和父母们,生活的全部也不过是一堆的鸡零狗碎和庸俗的柴米油盐。所以,人生后半截的故事里,一个又一个的孩子,才是真正的主角。就像是英雄加冕,就像是王者凯旋,而我的故事,不过是看见过他们曾经的付出与辛苦,陪伴过他们的怯弱和挣扎,参与过他们的奋起和追击,见证过他们的不甘和执着。
虽然仅此,但已足矣。
套用一句话:如果你爱他,看他的高三吧,因为这里是天堂,一切有关人生辉煌的梦想都将在这里实现;如果你恨他,看他的高三吧,因为这里是地狱,青春阅历里第一次要经历的炼狱般体验。
无论是爱还是恨,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高三,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