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社会公德具有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最低层次的要求。在此基础之上还有许多更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又昭示着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好坏的程度。
其次,社会公德具有全民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在同一社会中,任何社会成员不管属于哪个阶级或从事何种职业,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规则,都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谴责。国家、社会、团体、机关单位有时甚至可以以国家权力或行政权力、经济权利予以干预。
另外,社会公德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公德作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准则上反复谈到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人类世世代代调整公共生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的结晶。这种最一般的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里都存在着。因而,调整这种关系的社会公德在历史上比起其他各种道德分支来,具有更多的稳定性,而且社会公德总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保存和发扬其进步的、合理的方面,剔除其落后的、不合理的部分。
同时,社会公德也具有简明性: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做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
最后,社会公德具有渗透性:社会公德作为调节公共生活的准则,包含着非常广泛的内容。诸如遵守公共秩序保持公共卫生尊老爱幼,尊师爱生,言而有信,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礼貌待人,互相谦让济困扶贫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