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管理情绪呢?跟同事吵架了,回头道个歉不就好了?一时冲动东西买多了,下次不买不就好了?
可是你真的只是一时冲动吗?你给多少个游戏充过钱?你每天刷多少小时的小视频?你有几部苹果手机?
你真的以为那些企业集合了全球最顶尖的人才,他们设计的东西就只能依靠你的一时冲动吗?
看看你的支付宝账单,我想这句话连你自己都不信。
为什么我们会控制不住自己呢?这话要说起来,就要从我们人类的历史开始了。
自从600万年前人类诞生开始,我们的决策基本上都是依靠我们大脑的杏仁核来制定的,也可以说是快思考体系。这是因为当时人类的生活环境十分危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碰到一只猛兽或者一条毒蛇,我们必须立刻做出决定到底是打还是跑。
但是最近这几百年开始,我们人类的生活环境逐渐变得安全,然后越来越复杂,杏仁核开始变得不够用了,于是大脑皮层开始占据一席之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性思考或者慢思考系统。
可是几百年对几百万年,这是1万倍甚至几万倍的差距,我们的大脑皮层很多时候都会败给杏仁核,于是就产生了一时的冲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第一个方法给我们的杏仁核增加负担。
我们可以给我们设置一些边界,比如给手机设置锁屏的时间,比如给早睡早起的时间设置闹钟,比如给我们的零花钱设置限额。
我们也可以拖延杏仁核的时间。杏仁核这东西爆发力强,但是同时也意味着它的持久力比较弱。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想要跟别人吵架的时候,先下楼转一圈。也可以在产生消费冲动的时候多拖延一天。
第2个方法是客体化,也就是我们跳出现实的情况来观察自己。
大部分心理学的书籍都会提到客体化这个概念,比如让你用看电视的视角来看你,比如让你用苍蝇的视角来看你,等等等等,但是如果真的这么容易就能做到,那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冲动了。
这里只能提供两个简单的方法,是否有效就不敢保证了。
一个是在有消费冲动的时候,可以想一想,如果把这个商品放在这里,再把它相应价格的人民币放在另一边,你会选择哪个?
比如一台价值5000元的手机,你是想要这个手机呢?还是想要5000元钱呢?如果想要5000元的话,那干脆就不要买手机了。
另一个方法是自己给自己录个像。特别是在工作或者演讲的时候,你自己给自己录一个相,就会发现你的表现跟你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这样你就有动力去调整你的工作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