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瓶颈:我比较幸运,当我工作四年时,遇到了赏识我的领导。2011年起我就开始带领十个人左右的小团队、梳理人事工作流程、推动ERP-HR系统上线......。由于工作有所成效,我快速地从主管升到了经理,不过截至2015年时,同时分管三个部门(SSC、BP、招聘部)的我,虽有四年带团队经历,也学了不少管理的课,但仍然在团队管理的路上跌跌撞撞,如何通过激发下属提升能力及业绩是我当时最大的瓶颈。团队的不稳定,加上业务的压力及复杂的职场人际关系,常让我累得焦头烂额。如何突破,找不到出路,几次打算辞职。所幸2015年9月份,当我正要办离职手时,两位我很欣赏的的跨部门领导(CC&LEO)同时都问我愿不愿意调去他们各自的部门,再三权衡,我最终选择了去CC部门,在企业大学从事干部领导力培养工作。主要的考虑是:我只想脱离的当时相对无凝聚力的HR组织环境,另一方面,我的新上司CC告诉我:"这个新岗位工作将给你全新的滋养。"我当时虽不知道是什么是滋润,但仍选择试试。最后的事实证明,这段经历确实是我职场生涯的重要突破点和转折点。
四年前-开悟:随着逐步开展领导力培养项目工作,我第一次接触了行动教练,第一次我是作为学员坐在课堂,随着季老师的课程展开及循循善诱,我当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似乎过去团队管理中的痛点很多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尤其是“支持、期待和信任的原则”,这是底层的教练心法,也是人性的需求。回到工作岗位后在日常管理工作用不断去运用,初有成效。不过,好景不长,管理的第二次瓶颈出现了:原以为学了教练课程,是管理的万能钥匙,但发现效果不明显。一方面,团队成员应届生居多,另一方面,团队成员也也在同修行动教练课程,当我把教练的工具方法用在他们身上时,他们有些抵触。后来我才想起来季老师曾说过“针对能力不足、无意愿的人员,暂不适合先教练”。必要时应T十C,又一次顿悟。是的,“教练很适合有能力及有意愿改变的人”。后来职场里种种因素,我最终辞职了,离开了工作了七年的单位。
两前-收获:新工作是成长型公司的HRD,直接向老板汇报,直管团队十余人。很幸运的是,团队小伙伴是八零后居多,都是有一定职场经验的伙伴,在日常工作中,秉承教练的原则|及Grow模型等工具的运用,效果不错。也就是说好的工具方法,用对了人。团队成员对我这个新上司认可度也还不错,员工能力和业绩也得到了提升。在这个阶段,我进一步找到了做带团队的成就感。
一年前-传播:结合自己个性特质,及个人职业规划,我和gary先后选择了辞职,又聚在一起折腾起了自己的小事业。我再次回去做季老师的关门弟子时,在上课期间,我给桂做了个积极性反馈Bia,她回复的是感恩遇见了我,原来她老公说她这一年多改变了很多,而这一年多正是我们相识相知相吸的阶段。我才知道教练不仅在改变我,还通过我在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人了。
半年前-温顾知新:2018年底参加行动教练的课程和讲师,又有新的体会:回想曾经业务部门负责人气冲冲找我时的沟通场景浮现,如果当时我能听到她的情绪和背后需求,还有那没有说出的正向需求的话,也许那次冲突可以化解。行动教练里的的听、问、反馈,核心是听到对方的情绪和没有说出的话,这是打开心扉的第一步,进而才能有力提问、启发思考,最后探索行动解决方案。现在创业初期,面对客户也是一样的。
回顾:这些年学教练、用教练,被教练,越用越有用。实用的SET原因,倾听3F、提问三多三少、BIA、BID、GROW等工具,看似简单,而做到却不那么简单。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和习惯,真是将行动教练学习致用,我觉得有几步,分享给大家:
1.知识点消化至能脱口而出,这是行为改变的根基。
2.改变惯性给答案的管理方式,事前觉察是否可以运用对话技术,然后去用;
3.刻意练习,并不断总结成功及失败的经验。
总结:归结到底,教练就是运用对话技术,支持个人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几年教练的流派很多,我也听过很多机构的讲师分享,行动教练是属于实用、有效的一套教技术,特别适合运用在企业管理实践中。
感慨:成长路上,感恩遇见我的亦师亦友的CC、感谢曾经相信我、赏识我的LEO总和JOY总,感恩遇见带我走上管理突破的季老师和行动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