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耳熟能详了,早几年还被拍成电影。故事里屠岸贾之狡猾恶毒,赵氏一族之灭门惨状,程婴的忠义,以及《东周》里另一位不亚于程婴的忠臣公孙杵臼,虽然《左传》里关于赵氏一族的兴衰完全不同,但人们似乎更喜欢源自《史记》的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也许这让人们在悲惨的故事中看到光明与正义始终存在,感受到天网恢恢,善恶到头终有报吧。
这里不考证史实,而是来一个就事论事——就“故事”论事,因为在故事里面,有比善良最终战胜邪恶更有趣的东西。
说及此,须先说在外流落了快二十年的晋公子重耳,当重耳归国成为晋国国君即晋文公之后,当年陪伴护卫他的从人,也获得了封赏,其中一位就是赵衰。等晋文公死了之后,他的儿子襄公成为国君,其时赵衰也死了,他的儿子赵盾因人品好、能力强、受到国民爱戴,加上又有太傅阳处父的大力推荐,于是襄公任命赵盾成为上卿。
襄公当了国君才没多久,刚跟秦国打了一架,人就不行了,没办法,他老爹在外流落了二十年,回国后又当了几年国君,轮到襄公时,襄公年纪也不小了。襄公在临死前嘱咐各位大夫到,我继承了我亲爹这的伟大的事业,破敌伐秦刚有点眉目呢,但其他的国家尚未能挫他们的锐气,我这就不行了。太子夷皋年纪太小了,你们要尽心辅佐好他,和邻国搞好关系,维持好晋国在诸侯国中的盟主地位,这样我走的就安心了。说完就挂了。
众大臣听了晋襄公的嘱托,都打算依言行事,第二天就要奉太子即位,不料赵盾说:晋国现在多灾多难,与秦、狄为仇,立幼主不适合。不如立公子雍,他现在在秦国当官,他有才有德,有继承君位的资格。赵盾这番言辞违背了襄公的嘱托,但现在他又是国家的领头羊,其他大臣一下子就不知道怎么回应了。
这时,其中一位大臣狐射姑提了另一个人选,说,不如立公子乐吧!他的母亲是襄公的爱妾,他现在在陈国做官,陈国跟晋国的关系一直很好,不像秦国现在跟我们搞得这么紧张,把公子雍接回来可能不容易。但如果去接公子乐,他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回到了。赵盾反对到,不不不,陈国小、离晋国又远,秦国大,但离我们很近。如果从陈国把公子乐接回来当国君,更加得罪秦国。但如果从秦国接公子雍回来,则可以多少消掉一些秦国与晋国之间的仇怨。因此,只能立公子雍。赵盾一番言辞有理有据,大臣们也就不再议论了。
在这件立新君的事情上,废除原来的储君,而改立另一个人,赵盾从一开始就一言堂,他把所有的因素都考虑好,下好决心,并也说服了所有的同僚,如果这件事真的按他最初的计划执行了,也许就不会有后面赵氏一族的灭门惨案了。
为什么?下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