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听筝读诗诗意生活馆 听筝读诗
相 信 优 秀 如 你
已 经 星标 我 们
发现生活之美
唤醒古典诗心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听筝读诗创始人:筝筝
与你共享美好诗意生活
别董大·其一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①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②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③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
·壹·
仗剑走天涯
大唐年间,幽燕之地,素来杀伐不断。
契丹人、唐人不断相互逐杀。近数十年间,契丹逐渐势强,凡唐朝男儿,莫不想驱逐强敌还我河山。
千里燕地,无数血性男儿不入军伍,却持长剑、斩敌酋、逞英豪!
燕地山林间,一个二十多岁青年手握长剑往前急追,在他前方不远处,一个身着皮甲的契丹百人长在亡命奔逃。忽然前方横生沟壑,契丹队长无路可逃,骤然回身扑向青年。青年挥剑相迎如惊鸿乍现,双方错身而过,契丹百人长身首两处,青年所着玄衣滴血未沾。
三五个唐军从后追来,见敌人授首,纷纷惊讶望向青年,斩敌百人长身不见血,此子武艺着实高超啊!
“不知阁下高姓?”
“在下高适。”青年拱手道。
少年时,高适家中贫困,求学而不得,于是在中原之地游历,据说做过工、种过地、也当过游侠。二十八岁北上蓟门,在燕赵之地与契丹等游牧民族作战。没留下什么功绩,但其边塞诗作已渐渐闻名。
登垄
垄头远行客,垄上分流水。
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贰·
千载诗华章
“在下李白,四十三岁。”
“在下高适,四十岁。”
“在下杜甫,三十二岁。”
“大哥!”“二弟!”“三弟!”
大哥李白,其时已名满天下,怼过唐明皇,欺负过高力士,正是“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荣耀巅峰。
二弟高适,不爱参加高考,先是混迹于梁宋之地做个轻侠少年,再是北上幽燕与异族死磕。虽是没堪成就,但诗名已传天下,“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
三弟杜甫,刚刚而立,未经人间磨洗,能成就一代“诗圣”的诸般大凶还未降其身上,小迷弟一个。
三人相会同游,从秋到春、从陈留到云梦大泽,且游且歌,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千年难得一遇的天才聚会。
想像当时的场景,应是东道主高适在前引路,李白纵马跟随,杜甫时而趋前跟高适聊天,时而附后与李白对谈。
三位执掌华夏诗歌王国的君主们纵古论今,或为国政时事而忧心,或为诗歌灵感而击掌,或为人事沧桑而感怀,他们或许有所知觉自己的未来,却也无法臆测在一个又一个兴替的朝代之外,他们执掌的世界竟然如此浩瀚乃至无有穷尽。
公元744年,高适、李白、杜甫在洛阳相见,他们同游山东,赋诗作歌、亲同手足。根据考证,三人一路东行,来到古吹台,醉酒而吟诗。当时的大梁城,还流传着战国信陵君的传说,还保留着西汉梁孝王的遗迹。
三人吊信陵、登吹台,追怀一千多年前的侠客时代。李白慷慨写下了《侠客行》来描述他心中的侠客形象: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高适亦作《宋中十首》感怀斯人已去:梁孝王时期的顶峰风景,早已是灰飞烟灭。所有的亭台楼阁,只剩下了高台断壁。
宋中十首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
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
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朝临孟诸上,忽见芒砀间。
赤帝终已矣,白云长不还。
时清更何有,禾黍遍空山。
景公德何广,临变莫能欺。
三请皆不忍,妖星终自移。
君心本如此,天道岂无知。
梁苑白日暮,梁山秋草时。
君王不可见,修竹令人悲。
九月桑叶尽,寒风鸣树枝。
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
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
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
·叁·
王前定国策
通往川地的大道上,一排灯火长龙逶迤而行,车驾震震,却皆是衰败之声。
安禄山叛乱,唐军连败,不得不逃出长安,逃往四川。可怜杨玉环以女儿之身,承国家危难之重而殉之,要求以此泄恨的唐军,真是耻见先祖。其后又有皇子引兵叛乱,大唐势危矣。
大唐需要一个英雄。
唐肃宗大帐内,高适跪于地,曰:“永王必败!”
高适不知道,在同一时间,被他称为“必败”的永王李璘,正在军帐中和李白高谈阔论,李白还为其赋作《永王东巡歌》。
千军万马齐出淮南,高适转战四方,平定永王叛乱时,李白在浔阳入狱。而高适则遇到了人生最艰难的境况。
“报将军!睢阳被叛军二十万所围,恐其城破在即!”
听到探马报来的消息,高适面色惨白,几乎晕厥。睢阳是他故乡,他得官也是为睢阳城主所举。但永王叛乱未平,他无暇分兵,也不能分兵,且……且求天意吧。
“报将军!睢阳城破……”
噗!一口鲜血自高适口中喷出,染红了桌上那张军事地图。
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随唐玄宗避难成都,因进策有功被封为谏议大夫。即便如此,唐玄宗也未听高适的劝谏,让诸皇子领兵兼节度使,永王李璘手握重兵,随即拥兵造反。
唐肃宗即位后,便召高适议事,高适断言永王必败,遂被认命为淮南节度使参与讨伐李璘。
其时高适已经五十有二,距离他与李白、杜甫在洛阳畅谈天下诗文已有十余年。
安史之乱为高适铺就了青云之梯。李白却成为阶下囚,后被流放到夜郎,政治生命彻底完结。杜甫由于站队正确,被太子李享(即肃宗)授为左拾遗,随即就因触怒肃宗被贬。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肆·
书剑老风尘
狱中稍有一束天光,铺就在眼前的纸笔之上。
笔是拙笔。纸是劣纸。但李白已经顾不得这许多,因为他是李白,才有此等待遇,如果是其他谋逆之臣,早就人头落地。
那他堂堂李太白竟会如此结局?他不甘心呐!
找高适!对,高适在永王之乱中深得圣心,定能援救他一二。
于是李白挥笔写下: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高府之外。
宗煜焦急的等待着。她望着高府朱红色大门,看着探出青砖瓦头的一株红梅,万心期待丈夫的好友可以伸出援手,救援她的丈夫。
可一等再等,高府的大门始终没有打开。宗煜泪流满面,跪倒在地,双手呈上一卷诗文。
“只求高公一观此文!”
“有何可观?”
高府之内,高适轻皱眉头,叹了口气。他也有为难之处,肃宗刚刚即位,对前太子谋逆之事忌讳甚深。现在如果替李白这位叛党求情,那么他极有可能被牵连。前些时日,杜甫不就因此被贬了么?
时也、势也。不能为也。
“把他曾赠与我的诗卷全部拿来。”
下人拿来了珍藏甚久的集册。高适并没有打开,而是直接扔入碳盆,赤红的火焰燎烧着那些文字,那些出自李白之手、赠与兄弟高适的诗,就此化作云烟。那些把臂同游、指点江山,不过是不合时宜的过往。
火光渐息。高适叹了口气,整理一下衣袍,明日还要上朝,他可是大唐的重臣。边事需要他,皇帝需要他,诗文之小道,怎么比得上兼济天下的大道?
毫无疑问的是,在友情和仕途之间,高适做了自己的选择。
有趣的是,虽因此事,高适李白二人绝交,但杜甫却一直不断写信给二人,还作了不少诗。一边问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一边许高适“定知相见日,烂漫倒芳尊”。
公元761年,西川骚乱,高适出任蜀、彭二州刺史,稳定了当地局势。后梓州刺史段子璋反唐,高适平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
其时,杜甫曾从成都去蜀州看望他。后来,高适遥想远在成都的杜甫,写了七古《人日寄杜二拾遗》,这是高适晚年怀友思乡的诗作中最感人的一篇。
高适镇守西川时,与吐蕃交战败多于胜,落了个“言浮其术”的名声。唐代宗即位后,把高适召回京城,任他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加封渤海侯。
史书记载,封侯上任时,高适却只有他一人一车而已。此等境遇,与当年写也“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无人不识君”的诗人豪情相比,再遥想当年三位诗人会与洛阳的过往,不知高适会不会觉得有些孤单?
越一年,高适卒于渤海县。
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撰稿 | 不锈
校对丨花童
美文丨诗歌丨音乐丨读书会
好物丨沙龙丨话剧丨公益课
听筝读诗出品丨转载请注明
部分图文材料来自网络公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