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妍妍妈妈
有一天中午带妍妍下楼去买水准备做饭。买完水后,妍妍想在楼下玩会儿再回去,我看时间还早,就答应她了。
一个小时过去了 ,她依然不愿意走,在我多次强调回家而她依然无动于衷后,我的脸色就变得不好了,情绪也随之很糟糕。妍妍大概察觉到了,于是我们之间有了一段对话:
妍妍:“妈妈,你怎么啦?”
我:“妈妈不开心。”
妍妍:“为什么不开心呢?”
我:“我不想说”。
当我说完她又继续玩自己的了,我看她完全没反应,非常生气,幽幽地说:“因为你不回家”。
说完之后,就看见妍妍拍拍双手,站到我面前,对我说:“妈妈,我玩好了,我们回去吧”。
妍妍虽然跟着我走了,可我的心情并没有好起来,依然充满愤怒,同时还夹杂着一份对孩子的内疚。
王尔德说: “每个人都会伤害他所爱的事物……”。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会有跟我一样的体验:盛怒之下跟孩子发了一通脾气,冷静之后 ,常常会发觉那件事实在不值得一提,转而十分内疚,也会在心里跟自己说以后绝不这样了,可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形,还是依然复制粘贴,继续伤害我们深爱着的孩子。
有一天看克里斯托夫·孟的《亲密关系》,看着看着,不自觉的就想到了那天和妍妍发脾气的事情,我试图仔细回忆每一个细节,包括那些一闪而过的想法 。
那天妍妍爸爸下夜班回来,连早饭都没吃就直接睡觉了,并且我们当天还计划下午带她出去玩。
如果就只有我自己,我可能也就陪着她玩了,但是她爸爸平常就总说我什么都由着她,我想,如果我一直由着妍妍玩,结果做饭太晚,肯定会耽误下午的出行,然后很有可能会被她爸爸唠叨。
我也担心她爸爸醒了没东西吃会饿,然后又说我惯着孩子,但与其说是怕她爸爸没东西吃责怪我,还不如说是这样的情形让我回忆起了儿时不愉快的经历。
初中开始,寒暑假的时候,我就会提前准备午饭等妈妈下班回来吃。因为妈妈中午休息的时间很短,所以我一般都是掐着点儿,让妈妈能在下班到家的时候正好吃上热乎乎的饭。
但偶尔,也会做晚了,妈妈回来还得等会儿。有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形,她就会很生气的说我什么都做不好。我特别难过,觉得很委屈。
愤怒是世上最普遍的情绪之一,会让人无法感受到自己内心的爱与关怀。
妍妍起初不愿意回家时,我是带着爱意去满足她的,但是当我意识到她不愿意回去会让我耽误做饭时,一直被我掩盖的那些不愉快的记忆,由于遇到相似的情境又再次浮现,让我感到痛苦。
虽然不愉快的记忆无法抹掉,但人们依然会想要逃避,想要拖延面对这些糟糕的感受。于是我们就会发怒,因为怒气能够麻痹我们心中的痛,麻痹我们的情绪;还能让对方有罪恶感,让人陷入恐惧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控制对方的行为。
克里斯托夫说:一定要切记你生气的原因不是你自己想的那回事。
是的,我一直坚持我生气是因为妍妍不回家,但真正的原因是:我想起了妈妈总是指责我没用,什么都做不好。这让我很痛苦,我并不想面对,于是和孩子纠缠。内心的痛苦让我丧失了对孩子的爱和关怀,我在忙着掩盖和舔舐自己的伤口,早已无暇顾及孩子了。
在意识到真实的想法之后,如果能听从内心的声音,诚实地面对自己,我就会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妈妈并不是每次都这样,有时候我做饭晚了,她尽管来不及,也会帮着我一起做。只有在她心情不好的时候,她才会说我什么都做不好。而她心情不好并不是我的错,我做饭晚只是她情绪倾泻的一个借口。
认识到这些,我就会明白我并非像妈妈说的那样:是一个没用的人,什么都做不好。
有句话叫:心病还得心药医,凡事都是有因果联系的,只有找到真正的原因,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当孩子的行为触痛你,让你感到愤怒时,不妨先冷静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爱会找到出路”,当我们接受灵魂的驱策,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时,我们就能克制冲动,用负责任的态度来处理当下的状况,而不至于口无遮拦,说出一堆伤人的话。
痛苦也是一种转机,人只有经过痛苦,才能成长。
克里斯托夫认为:痛苦和意识成长以及自觉仅一步之遥,如果你没有准备好跨出那一步,去面对痛苦并从中学习,就会选择抗拒痛苦,并将其深埋在潜意识里。但如果不跨出那一步,痛苦将会永远存在,不会消失。
想发脾气时,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或许能帮到你:
1、我的目的是什么?
当妍妍不想回家时,我想要达成的结果其实是让她回家,而不是跟她发脾气纠缠谁是谁非,可我们总是会忘了自己想要什么。
2、事实真相是我想的这样吗?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泰国的广告,一群孩子为了帮助一位老爷爷,弄得浑身是泥水,有一个孩子的妈妈来接孩子放学,以为儿子调皮,狠狠批评了他,后来了解到事实,妈妈顿时不知所措。
3、我如实表达自己情绪了吗?
卡尔·荣格认为,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如果我们能对自己的感觉负责,就会明白我们一切的快乐与不快乐其实都是源自我们内心的。
比如上文提到的那个广告,妈妈之所以生气是她觉得孩子是故意的,后来的不知所措是发现儿子是为了帮助别人才把衣服弄这么脏,她很惭愧。
妈妈如果在看到孩子的衣服那么脏,不是想当然,而是平和地说:“你把衣服弄这么脏,我感觉挺生气的”,那么,她一定会了解到事实的真相,也就不会发脾气了。
4、我或者孩子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
被发泄出来的这些情绪其实已经存在于心中很久了,只不类似的情境,让它又从潜意识中蹦了出来。
意识到这些,你可以具体到细节的和他人沟通,也可以像我一样把这件事很细致地写出来,认真剖析,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或者想法,就会对自己有更多的认识。
5、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妍妍本身是很容易商量的,她不愿意回家,我完全可以跟她说明我希望她回去的原因,然后跟她约定好时间并告知后果,如果超时会耽误其他事情。
说话的时候情绪应当是温和的,怒气冲冲只会引起孩子下意识的反抗。
为自己的感觉负责,相信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和孩子的关系也会越来越亲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