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平台模式的精髓,在于对外打造一个多主体共赢互利的生态圈,对内打造内部“平台型组织”。对内的部分没有太多疑义,对外的部分,听起来感觉像个大同世界。经验法则告诉我,听起来太美好的东西,往往不那么靠谱。比如,赫赫有名的淘宝平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问问那些中小电商,有没有尝到共赢的滋味?还有人举苹果的例子,试图说明生态圈的价值。问题是iPhone手机这一单品在苹果整体营收中的占比,2015年第一财季达到了69.4%,直至第三财季仍然高达63.2%。这意味着什么?
其实换一种说法,或许更容易理解,互联网思维中有两个著名的去化,一个叫去中心化,另一个叫去中间环节。那么我们在分析各种相应的商业案例,可以发现,在术的层面,很多践行企业的确去掉了很多东西,包括老板的绝对主导权,但是从道的高度来看,破了之后立起来的是什么呢,是一个更加超脱且更加不可替代的单一中心,和一个更具掌控力和实质垄断的单一中间环节。前一个叫做团队核心,后一个叫做平台。
那么平台思维或者说平台战略真正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呢?控制入口实现赢家通吃,整合垂直价值链占据金字塔顶。怎么整合,怎么对上入口?针对需求,单点突破。我们可以看到,真正被拿来说事儿的平台,都是长起来的,而不是根据某个宏大愿景“做”出来的。在空间上由点到线扩面,在这个过程中,无非就是如何圈地蓝海,或者挤压对手的生存空间;而在游戏规则上,在打破价值链重构价值网的过程中,一定是以核心价值开路,以碾压态势建立尽可能广泛的连接,而在越过建立市场优势的临界点后,则呈现由完全开放共享转向独占核心赢利模块,同时开放次要、衍生赢利模块,也就是接入或孵化新物种以维系平台成长性的趋势。这个趋势的清晰化过程,也就是平台向生态圈演进的过程。
我们观察滴滴,就可以比较清晰地复盘平台成长的前半段。首先是滴滴打车单品应用切入,痛点清晰阻碍少;在完成初步教育和圈占之后,迅速开始向专车、租车、公交等衍生产品横向扩张,变身滴滴出行全国性平台;在可预期的第三阶段,滴滴出行势必向车生活各衍生品类全向渗透,形成整个汽车消费生态圈,大功告成,可以开始赚钱了。如果哪一天,滴滴系开始把汽车厂商变成富士康之类的代工厂,也不必太过惊讶。
那么有没有真正的“开放、共享、共赢”的平台?有点,它叫“共享经济”。通过使用权的暂时性转移,而不是通过购买所有权来享受其提供的服务,共享经济一方面可以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同时极大激活了社会闲置资源的使用率,实现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和高效利用。
不过,共享经济在成长期其实就是根搅屎棍,因为在颠覆传统商业模式的同时,也在颠覆整个商业生态乃至冲击整个社会结构,尤其表现在消解强权,建立商业平等。所以,更具民主精神和开放度的共享平台,不论走到哪儿,势必掀起战火绵绵。
当然,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精进,共享经济的物质基础势必日渐丰厚,而商业文明的发展进步,也势必带动创新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崛起,我们有理由对共享经济以及共享平台给予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