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要
1、大纲:了解日本简史及日本侵华原因
2、时间跨度:1870年—1945年
3、重要名词:徐福东渡 遣唐使 忽必烈征东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日本投降
4、重要人物:徐福 唐高宗 鉴真大师 忽必烈 溥仪
日本概况
日本是西太平洋边缘北部的一个南北向狭长的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上千个小岛组成,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等国相望。在日本流传的古神话中,日本国是由太阳神的后裔神武天皇于公元前七世纪建立的。
日本国土狭小,资源短缺,是全球最大的资源进口国之一。
中日历史交往
中国历史上有秦代徐福东渡日本留居的传说,但真正有确切记载的中日交流是范晔《后汉书·东夷传》: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2年(公元57年),倭奴国派代表团来汉朝朝贡,光武帝非常高兴,赐给刻着“汉委奴国王”的金印一方。这是中日两国有外交来往的最早记录。
直到唐朝,日本统治者为学习唐王朝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文化,多次派遣使者带领大批留学生到中国访问和留学,这期间和唐朝非常友好。日本著名的大化革新就发生在这一期间。
整个唐朝期间,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9次。中国方面则以开放的胸怀予以接纳,尽我所有真诚传授,鉴真大师甚至东渡到日本,主动带去中国先进的文化。
中日历史上的军事交锋
唐朝初期,朝鲜半岛上有三个小国并不统一,其中的百济国联络倭人(日本人)合击与唐朝交好的新罗,唐朝派军增援,在白江口一带打败日本水师,日军战艇全军覆没。在《旧唐书·刘仁轨传》中有相关记载。
从此倭人自知落后,于是对唐俯首称臣,九百余年间不敢再入侵朝鲜半岛,并不断派遣遣唐使来中国学习。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两次派代表要求日本天皇继续对中国俯首称臣,但遭日方拒绝。于是忽必烈发动对日本岛的“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战争,但最终因为日本人以逸待劳充分准备,以及部队遇到气象灾害而失败而回。
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再次入侵朝鲜,史称“壬辰倭乱”。明朝出兵保护藩属国,双方作战长达7年,这场抗日援朝战争,最终以中朝胜利、日本失败而告终。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非常深刻,直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日本执行着与清政府一样的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随着黑船事件、倒幕运动等政治事件,日本明治天皇重新统一了日本,然后派出团队考察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制度。
随后日本在政治、农业、工业、文化教育、军事、司法等方面效仿西方,全面改革。约从1870年起,日本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力日渐强盛,先后废除了幕府时代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重新夺回了国家主权,进入了近代化,并迅速成长为亚洲强国。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日本对东三省的侵略
甲午战争以前,日本已经开始策划侵略中国的阴谋,目标是辽宁(当时叫奉天省)。二十世纪初,为了争夺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不惜与俄国发生战争。1919年,日本关东军踏上中国辽宁土地,1927年,日本将中国东北隔离出去独占的阴谋已经昭然若揭。
1931年日本发动了武装占领东北的九一八事件。1932年3月,扶植满清退位皇帝溥仪成立伪满洲国,东北成为日本的殖民地。1933年,热河沦陷,平津地区失去屏障已然处于危险的态势。
这都是清政府和民国政府软弱无能,妥协退让的结果。
日本全面侵华前的国际背景
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继续进行势力范围争夺的重点在欧洲,给东方的日本侵略中国留下了时间和空间。
日本政府企图建立法西斯强权政治,逐步与德国、意大利等法西斯政府结成轴心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
面对社会主义苏联的巍然屹立,美英法持仇恨和予以消灭态度,他们希望德国向东方进攻,希望日本向西北方进攻;因而对日本的侵略中国,长期执行绥靖纵容政策。因而日本在九一八事件后很快占领中国东三省,更加肆无忌惮。
受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欧美各国也无暇顾及远东局势。
日本侵华原因综述
基于以上国际背景,1937年7月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被迫开始了长达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国大地流淌着抗日先辈的鲜血,这是众所周知的。为了警醒国人不要忘记历史,关于日本侵华原因,在此综述如下。
1、首先日本国土面积只有37万多平方公里,仅仅相当于我国的云南省。并且日本列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边界,处于太平洋地震带,火山和地震频发,自然灾害较为严重,再加上日本资源极其匮乏,日本政府因而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这个国家千年以来就希望能落脚登陆欧亚大陆,早先多次侵略朝鲜半岛就是明证。以上客观情况也是其近现代采取扩张主义国策的原因之一。
2、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几十年间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其综合实力已经在亚洲首屈一指,军事工业在世界上也进入前列,当时的日本已经可以批量生产坦克、飞机、航母、军舰等各种先进重型武器装备。日本综合国力的提高,使它成为经济、军事大国,具备了向外进行侵略扩张的实力。
世界列强几百年来形成了向外扩张侵略的殖民模式,日本不但认同而且向外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首要目标就是其西邻中国。
3、1929年10月爆发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世界各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日本作为资本主义国家也不例外。延续四年的经济危机使日本国内的矛盾激化,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事件发生了上千次,而发动战争就可以很快化解危机和转移国内矛盾,还可以拉动国内工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稳定社会局面,如果战胜还可以获得额外的战争利益。
4、日本历史上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代,国内形成了惯于征战杀伐的武士阶层,他们遵从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被称为“武士道”。武士道成为当时日本民族主流文化,在军界则演变形成了法西斯军国主义,军国主义者在日本政界呈现上升势头,借助天皇的名义对外用兵的主张逐渐成为主流。
5、中国从清末以来长期积贫积弱,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客观上没有经济和军事实力与日本正面抗衡,另外国民党政府为了维持表面上的国家统一,执行着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致力于军阀混战和大力围剿红军,因而主观上不愿意与列强为敌,处理对日关系时采取软弱的力避冲突的方针。
6、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是所有帝国主义都知道的,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帝国主义列强从羸弱的中国身上得到的好处不可计数(土地、赔款、税收、商品利润、领事权),日本从占领中国东三省的三十年间更是得到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包括从东三省掠夺资源和倾销日本国内商品,故而日本对占领全中国早已蓄谋已久。这只尚未完全觉醒的东方睡狮,一直刺激着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
7、从日本民族特性、民族心理方面进行分析,最能深刻认识其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和本质。
文化方面,日本人历史上善于吸收一切外来文化,明治维新前主要是中华文化,以后主要是西方文化,他们对于先进的强大的事物充满兴趣和崇拜心理;
民族精神方面,日本人具有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由于文化、地理和资源等因素形成了深刻的生存危机意识和侵略性;更兼有长期养成的勤俭、坚韧、忠诚、奉献、牺牲精神;尤其是其民族牺牲精神,得到了日本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成为一种集体意识,它使日本民族能围绕某一特定目标形成整体的团结性和趋同性。
侵略者的结局
自古以来邪不压正,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必然最终获得胜利。日本在东亚的疯狂的法西斯式的侵略行为使它自身陷入了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汪洋大海,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获得了百年以来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第一场彻底的胜利。
更多历史文章,请搜索关注公众号 “云竹文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分享是一种美德,让更多需要的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