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1.
丹尼·博伊尔的电影《猜火车》中,有这样一段台词: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家庭。选择一个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镭射唱机,电动开罐机。选择健康,低卡路里,低糖。选择固定利率房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运动服和皮箱,选择一套三件套西装……选择未来,选择你的生活……
公众号上的读者看到这句话可能会觉得眼熟,没错,你们一开始关注我的时候,弹出的那条自动回复的消息,就改编自这段话。
人生处处有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对应着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我说到这里,爱看电影的朋友一定会想起那部片子,《蝴蝶效应》。这部影片中没有魑魅魍魉,怪力乱神,标签却是“惊悚片”,正是因为男主在不断的穿越回起点,不断给当初的一些细节做出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到最终却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使得故事剧力万千,结局惊天逆转。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程都像是多米诺骨牌的命运游戏,让人不禁感到命运的定与不定,后脊发凉,一身冷汗。
耳熟能详的惊悚大片《电锯惊魂》系列,则将各种选择及其带来的后果夸大到极致,那个头戴面具的神秘人仿佛就是命运的化身,他不干扰你的任何决策,但他永远给你提供着选择,当然,所有的后果都需要你自己去承担,去负责。那平静如水,却深沉有力的一句“I want to play a game ……make your choice”仿佛提醒着我们: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莎翁的经典悲剧《哈姆莱特》中,有一句独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to be or not to be”,有人联系上下文,将它译作“生存还是毁灭”,而我更喜欢直接把它译为“这样还是那样,”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
2.
人们喜欢对是非做出判断,但人们讨厌判断事实,明辨真伪,预测未来,因为前者最容易,抬起屁股站站队就可以了,而后者最难,甚至是有些可怕,可怕在何处?可怕在“未知”,我们多半的恐惧都是源于我们的“未知”,你不知道那条路上会有什么样的景色状貌,所以你不敢轻易踏上那条路,所以我们信奉着一句“要问山下路,顺问过来人。”
过来人问什么有如此大的权威呢?是因为在面对过来人的时候,没过来的人,心里是没底的,面对种种选择,到底哪条路是对的?我选这条的话,会如何?选那条的话,会引发什么后果?眼前一片迷雾,心里好怕怕。而在这个时候,每个来到你面前的过来人都可以被神化为智者,都不用说别的,一句话就能把你镇住:年轻人,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这太伟大了,伟大的如此不讲理,过来人手里攥着各种有关未来的水晶球,把你每种选择会带来的连锁反应及其最终结果指给你看,你但凡有一丝质疑之处,他就会语重心长,急不可耐:啊呀,不行不行,你知道,那样有多危险么!这一句话就可以轻易打碎你所有的不羁,立马把伸出的小手揣进兜里,拿个小板凳,好好听课。
然而事实却是,面对无常的现实,很多过来人都没有过来过。
3.
大学临近毕业那年,省内的某个令人垂涎的事业单位向我抛出橄榄枝,先下放到基层锻炼半年,然后直接录用,当然,还有一些附加条件。去,还是不去?这个问题难倒了我,我心里知道,去,是一种人生,不去,我将踏上另一段旅程。当时一度很苦恼,我就找到了我们学院的某位领导,也是曾经教过我几节课的老师,把所有的困惑讲给他听,希望他能为我指指路。
那天下午我们聊了两个多小时,他耐心的坐在那里,帮我梳理分析了每一种可能,选择哪条哪条路,将来有可能过着什么状态的生活,考研,考公务员,进企业,进事业单位,自主创业,自由职业,林林总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是单纯的描述,却没有定性的结论。
最后,我忍不住地问:所以呢?所以我该往哪走?所以我该选择什么?
他说了一段特别实在的话:
你真的觉得,一个下午就能概括得了你的一生吗?不是的,你现在才二十来岁,等你到了我这个年龄就会发现,人这一辈子,选择真的是太多了,你会遇上无数次类似于现在的时刻,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你会面对无数次的选择,你要经过的岔路口也很多,并不是说走上了哪条路,一辈子都定了。假如你走上这条路,但这条路上,你会遇见很多人,很多事,很多时候,某个人的某句话,哪怕是一件事发生的早晚,都完全有可能再延伸出几个岔口,把你引到另一条路上去。没有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简单明了的告诉你你的未来会怎样,真有的话也是骗子,我把所有的可能性陈述给你听,这就够了,最终的决策权留给你自己,跟随着心里最直接的想法去做每一个决定。不用迷茫,不用害怕,更不用纠结,你要知道,选择是无关好坏正负的,每一种选择,都是一种命运,你只管大步向前,坦然地接受每一种改变,进而开启一段别样的旅程,人生也将变得饱满。
4.
当我在日后的生活中,又经历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情冷暖与世事变迁,我不断加深着对这段话的理解,也收获了一种明朗与坦然。
面对诸多抉择时刻,不再迷茫,不再恐惧,我知道唯一永恒的不变,就是变,每一条路踏上去,都是一种不同的人生,没有好坏,只有不同,踌躇不定左右筛选,仅仅是浪费时间。
面对人走人留,不再声嘶力竭,痛苦不堪,我知道做自己就好,装出一副对方喜欢的样子,早晚自己也会露出马脚,每个人的走近或是疏远都供他们自己去选,到最后,留下的是同好,离开的也不是小人,仅仅是他们选择了离开,选择了另一种命运,就像选择吃咸盐,还是吃米饭。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心中却更加坚定。没有“选”出来的人生,只有走出来的旅程,跟抛硬币相比,纠结反而显得没用。未知不但不可怕,反而会让你看清: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尽管前进前进前前进,做好手头上能做的一切事情,天知道时间会把什么样什么样的莽莽后生,变成什么样什么样的白发老翁。
面对一个个读者的提问,一双双困惑焦虑的眼睛,自己也有了主张。“韩大爷,我毕业一年,这份工作还蛮喜欢,只是工资太少了,有个工资更多但我不是很感兴趣的工作,你说我干不干?”“韩大爷,我不是很喜欢身边的这个人,我总能看到有另一个更好的交往对象供我去选,你说我选不选?”“韩大爷,我想做什么什么事,但我父母不同意,你说我该怎么办?”“韩大爷,我看谁谁谁如何如何做,最后成功了,你说我该做什么样的选择,才能像那个人一样,不辜负人生中最宝贵的十年?”
对待这些疑问,我只会提供给读者各种可能性的猜想,却再也不给定性的答案,没有任何一种人生可以复制,你怎么选都行,随便。这话听起来不负责,其实是最负责,因为重点不是你怎么选,你怎么选都能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重点是只要你喜欢。
如果说非要有个建议才能让你心安,那我的建议也很简单:随时保证,能让自己“还有得选”。
5.
像我写今天这篇文章,就是个充满无数选择的过程。
我写还是不写?这会导致好多种结果。
我题目用什么?用《每一个选择都是一种命运》这类的,还是用《人生大事,如何决断?——马云、巴菲特等人都在使用的方法大全,不看后悔整一年!》这类的?这不光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还会分别吸引过来两类截然不同的读者。
我怎么处理这些素材?是用一种大家都喜欢的方式一个故事附带一两个金句,还是我笔写我心,想到哪里写哪里?这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还会顺便考验下读者的耐心。
我写完之后选择上午发还是下午发?
读者读完后会对我说什么话?
他们选择了点赞还是不点赞?
看完文章后选择喝水还是吃饭?
吃什么?
吃的时候选择对谁说话?选择说什么话?
用什么语气说?选择对对方发来的一句话如何回答?
选择搭公交还是地铁回家?
每个选择,都能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你看,人生最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啊。
与其不断掂量着利弊得失,纠结痛苦在原地,莫不如走吧,诗酒趁年华,大胆而随心的踏上一条小路,然后专注而坚定地走下去。走下去,就是硬道理,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一步不动的人,感受不到命运的神奇与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