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看明史张居正那段,知道张大人的爷爷就是被藩王所害。张白圭就因为从小机敏好学,成为江陵一带路人皆知的神童。十二岁进秀才,十六岁中举。这个别人家孩子立刻成为荆州一带老母亲们口口相传的励志对象。藩王的母亲也是个望子成龙的普通母亲,念念碎的主要的主要内容就你看看人家张白圭~~(中间省略三千字)。青春期的少年最恨人比较,尤其是这种长的好看学习一流,并且自己还在不断努力的家伙。
张居正的爷爷张镇在辽王府当侍卫,小辽王和张居正也算了半个玩伴,于是他以庆祝张居正中举的名义,宴请张镇喝庆功酒。在宴会上,小辽王一个劲地赐酒给张镇喝,张镇年事已高喝不下了,小辽王就命人灌着他喝,最后老人家就被活活灌死了。事后,小辽王对外宣称老人家喝的太高兴,所以在酒宴上醉死了。
转眼28年过去,张居正成为权势如日中天的首辅,他决定为开始为爷爷报仇。在他的授意下,辽王朱宪突然遭到多人弹劾,这个辽王向来骄横,想搜他的罪证再容易不过了。不过皇帝和藩王有血缘关系,本是一家人,只是批评几句,并不想过多追究。可这个辽王实在没脑子,他听说有人弹劾他,十分愤怒,他叫人在府上树起一面大旗,上书四个大字:"讼冤之纛"。意思就是我被冤枉了,十分郁闷。可辽王哪里知道,在当时树旗可是犯大忌的,别人可不管你旗上写什么,你树旗就有揭竿造反之意。张居正赶紧捉住这个机会大作文章,最后内阁裁定辽王谋反,朱宪被贬为庶人。
当时决定辽王既愚蠢、又小心眼,还狠毒。世界那么大,你就因为人家孙子学习好就下毒手,实在是可恶至极。后来才知道,虽然藩王们锦衣玉食,但各地王爷们被剥夺了几乎所有的自由,成了高级囚徒。他们“徒有虚名,坐靡厚禄,贤才不克自见,知勇无所设施”。
虽然国家明确规定皇族不得干涉地方政务.但许多皇族都涉足地方事务,一且有求不遂,他们就依仗自己的龙子龙孙身份对地方官员横加欺凌。代王府的辅国将军因为不满县官处罚他的仆人,公然当众殴打知县。晋王府的河东王等人辱骂殴打地方官更是常事,所谓“挟奏有司,擅入府县,凌辱殴置,习以为常”。嘉靖三十七年(1558),宁化王府的宗仪,也就是小小管家,竟然动手殴伤了堂堂布政使这样的朝廷大员,“求索禄粮不遂,围布政司门,殴伤左布政使刘望之”。
因为享有司法特权,有罪时“罚而不刑”,许多王府已经成为地方黑恶势力的保护伞,甚至自身也沦为黑社会头目。嘉靖五年(1526),庆成府的辅国将军藏匿大盗被人告发;隆庆二年(1568),方山王府镇国中尉朱新垣“与群盗通,劫掠商货”;襄垣王府的辅国中尉昌化王府的辅国中尉都“私出禁城为盗”,公然杀人劫财......
强抢民女之类的经典桥段更是无地无之。在特权庇护下,皇族已经论为大明社会道德水准最为低下的一个群体。河南禹州的做王朱载伦,”有美女子过府,掠入与淫,女幼不敢接.即大怒,投以与虎”。山民王朱企礼在武冈州前后夺民妻女无算”。武邑王在父我期间“居丧无礼,置酒作乐,妓者歌舞,极请理纵,内使谏者,非法拷掠成触其怒,以石能压胸,囊沙覆口,死者数人。....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与和平时期皇族的生育率最高相匹配,在明末战乱之中,皇族的死亡率也创了社会各阶层之最。明末起义军诛戮明皇室成员,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坚决、彻底。只要是朱元璋的后代,不论是主动投降还是被动俘获,不论是立地不跪还是苦苦求生,不论是拒不交代藏宝地点,还是痛痛快快地献出所有财富,结果都是一样:一律诛天。史书中涉及王府在兵锋下的遭遇,所用的词都是“尽”“皆”“合族”。张献忠攻占常德,“荣王宗室殆尽”;攻克重庆,蜀王朱常浩及其家人“尽杀之”;据有成都,蜀王朱至澎“合宗被害...史家总结道:“凡王府宗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诛杀。”
在天下太平时享的福在乱世最后要还回来,如福王朱常洵,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李自成攻克洛阳,福王朱常询仓皇缒城而出,逃到城外一座破庙中潜藏,第二天被起义军抓获。这个三百多斤的大胖子,以亲王之尊跪爬在李自成面前,汗流浃背,乞求李自成饶他不死。李自成不为所动,他当众斥责福王朱常润:“汝为亲王,富甲天下。当如此饥荒,不肯发分毫帑藏赈济百姓,汝奴才也!"命左右把他拉下去,先痛打了四十大板,打得血肉横飞之后,再一刀枭首,将头颅示众。至于那三百多斤的躯体,李自成也充分利用,“福王常有遇害。自成兵灼王血,杂鹿酸尝之,名曰福禄酒”,剔去毛发拔掉指甲,又杀掉几只鹿,放在一 -起炖了几大锅,摆酒开宴,名叫”福禄酒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