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日,将是我们的教师节,整个社会都会庆祝这个重要的日子,深感欣慰,同时也有感失落和彷徨。
明朝有个叫方孝孺的大臣,当时永乐帝要杀他的时候,他想拿出做忠臣的不怕死的决心,并说最多是灭九族之灾,没想到,皇帝多加一族,就是他老师的一族,认为他的老师没教好他。但总觉皇帝做过了,如此追溯本源,殃及池鱼,太过血腥。
在中国的古代人文世界里,有三道:君道、臣道和师道。在我们古代文化中,作之君、作之臣、作之师,是合一的。师道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也形成了我们要尊师重道的观念。列举我们的中华文化精髓的孔孟儒家思想,无不是师授生传。
因此,每年的教师节应该希望社会去弘扬这种精神。事实上,从我们的学前教育至到大学教育的老师,师道精神竟成了一种仰望,相安无事和忽视变成了日常需求与常态。曾经一位做小学老师的同学感叹:她班级里一位成绩比较不错的孩子,家长平时也显得颇有彬彬有礼,平时也挺喜欢这个学生的,小学毕业后的某一天,家长带着孩子路上遇见她,竟假装不认识。
还有一位大学里做老师说现在的学生太会“巧言令色、币重言甘”,遇上学位和论文之时,必是毕恭毕敬,出了校门,老师地位声望决定了师生相处之道。
现在师生的关系和家庭、社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也遇见一位家长为了孩子放学因为衣袖是湿的,就大动肝火,兴师问罪去投诉老师的不尽责。如何评断师责?老师的价值是什么?当然,也会有工作怠慢的老师。
作为每一个人遇事都会倾向先寻找外因的习惯,可以理解但不能没有界限性的苟同。如今,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得知,现在社会上,自古最具值得敬意的两个职业,医人身者,教人心者,过活地并不坦荡,为什么我会用“过活”两字,因为我们先是为人,而后才是职业中的人。这让我想起《大学》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此顺序,值得深究!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