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我在简书账号上发布了自己的年终生活总结和最后一轮圆月,决定在简书开始另一个空间的生活。
时间飞逝。从发愿到今天,已满三个月。写作成绩不大,体会颇多;对简书认识有所增长,也遇到了一些有趣的人和事。
严格来说,扎根简书有两个动机,一是是为了写社交网络产品年度报告,把简书作为一种比较新型的社交产品来对待,要认真扎根下来体验。二是希望真正在这个平台学习写作,与朋友、笔友交流,为自己的业余生活找个园地。经过三个月的实践,我觉得选择简书是对的。
关于首页投稿
从产品的角度来说,这三个月发生在简书最大的事件,应该是取消首页投稿。
在这三个月中,我一直坚持地投稿,但一次都没有上过首页。不过也理解,每一篇我都是在匆匆忙忙中写就,有的是滥竽充数,自己也知道那真的是质量不够。
为什么这么说?去年6月份,我曾来过简书,花了近乎两个星期写了一篇书评,又花了好几天写了一个短篇小说,都被首页投稿收录了,所以我一度觉得首页投稿是很简单的事,没觉得屡被拒稿是不公平的事。而且,起码有人在看我的文字,不算是白写。
首页投稿取消,有人拍手称快,有人恋恋不舍。我也觉得有些惋惜。据说要搞智能推荐。建议简书还是不要完全智能推荐,这个目前已经受到比较严厉的质疑了。
关于日更
一段为了日更不管七荤八素、拼拼凑凑也要更的日子过后,我反思了一下,日更的意义何在?如果每天都匆匆忙忙地写一两千字,保持日更,但都是低质量输出,意义何在?所以一度也想着放弃日更。
但是,一旦不日更,很多东西就更没有动力记下来了。本来工作就很忙,一旦不逼着自己写,就更没有动力写了,很多事物、灵感就这样错过了,很可惜。
回听了第一期无戒训练营的课程,无戒老师讲到素材,给我启发很多,也改变了日更的看法。
我觉得,日更可以作为一个素材库、自留地来做。如果写得简陋,可以先不去投稿,就在自己的园地里放着,等以后有时间补充了,再投稿出去。这样总比时过境迁忘记了,或从头再来要好。
所以还是要坚持日更,积累素材,也是为自己以后的写作开个头,有时间时,拿过来改就好了。简书还有个好处,就是无论何时改文章,发布日期不变。
关于聚焦
在写一个月总结的时候,我曾总结了自己的素材来源,把工作、专业领域的思考都作为日更篇数,还打算写游记、回忆录等等。现在觉得,还是不要太滥的好。
仿照无戒说的“左手佛门,右手红尘”,我是“一手学术,一手文艺”。专业的事情就留给专业吧,在简书,只谈文艺。
重拾初心,不再等待
从小就是个小说爱好者。现在经常浮现在脑海里的情形,是当年在姥姥家的小院子里,以小板凳为凳、以高板凳为桌,聚精会神看着《封神演义》直到天光暗下来的场景,那是我读到的第一本小说。
后来我按照字典方式读小说,就是找个文学史,把列进去的经典小说都找来读。读多了,自然就想要自己写小说,而且决心要写出很好的杰作来。但是,一开始就要写个杰作,怎么可能?奢望太高,写得不好,反而更容易放弃。
再后来,一直以人生有更要紧的事情做,如考学、找工作、成家、考研、再找工作等等为借口拖延;二十多年下来,现在再也找不到拖延的理由了:现在没有什么事情阻止你写了,开写吧?
其实一直这样推脱,还有个原因,那就是才华不足,虽然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就如无戒,虽然说她自己靠努力,但在写小说方面,我认为绝对是有天赋的。
作为一个才气不足、运气不佳、蹉跎岁月到中年大叔的人,感觉自己人生有效做事的时间,余额不多了,虽说“老牛明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但还是需要一种机制,督促自己,逼自己努力才行。
静心写作,无需悲壮与悲情
前些日子有点间歇性“壮志凌云”,这几日就觉得有些可笑了,搞得要干多大事一样。其实写作本质就是玩耍、游戏,实在是不需要太悲情了。
在简书玩,无非是业余时间找点事情做做而已。“不为无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对于自己,还是以“废物利用”的态度来对待来做事吧。
如今不再以写出杰作为目标,就是想兑现一下萦绕我几十年的梦想,究竟是不是老天爷给我开的玩笑(有个老同学,在前几年聚会的时候,还问我,现在是不是还想写小说,我都不好意思了)。所以不管写得多么烂,多么没有价值,自己总要试一下;这九十天的时间成本,还是出得起的。
好写总结的人,每到一些时间节点就忍不住要总结一下。这次总结完了,下次就到本期训练营结束时再总结吧。目前只有一个目标:写出一部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来;如果老师发一朵小红花,就更有成就感了。至于点赞、绿标什么的,不必刻意追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