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若一辈子抱着地图不出茅芦,他就只有卧,没有龙了,他瞄得再准,也得不到半分的。你要得分?你得及早上场。——蔡康永
01
在读大二的堂妹,想参加学校一个社团的社长竞选。
她在社团里呆了一年,已当选上一个部门的负责人。
她问我:姐,你说我适合吗?能拼得赢其他部门的人吗?要不然,我等一等吧。等下次竞选。
大学里,我有过同样的经历,在一个位置里不好不坏地呆着,得不到想要的,但也不会失去什么。所以,有时这种“并不太坏”的感觉,会告诉我,算了,等下次。
然后发现,很多事情在“等下次”的过程中会不了了之。
因为人是会变的,可能下次会害怕,会不想要了;事情也是会变的,下次的时候,选拔制度可能变了,而你不在范畴内。
我告诉堂妹自己的经历,说如果现在很想参选,别管适合与否,别等下次。反正竞选失败和等下次没啥分别,而参选,还多了当上社长的可能。
两个礼拜后,堂妹说她当上了副社长。
她兴致勃勃地跟我分享,准备个人演讲的苦逼,构思社团未来一年计划书的难熬,制作PPT的痛苦……
“又痛苦又快乐,可算完成啦,成就感满满。”
虽然没当上正社长,但她说不留遗憾。在竞选情境中,她尽力了,而社长确实比她优秀。
她不是台下局促不安地看着台上演讲的小女孩,满满幻想:要是我来做这个,一定比她们好吧?
她是身历其境,感受其煎熬,做过修正的“当事人”。
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比赛”在等着她。可是,比起那些“等一等”的人,她已及早上场得分。下一次,她就不会问:适合不适合?等下次吧?
蔡康永说:人生想要早点得分吗?想像打球的人,若只练瞄准,却老是球不出手,人不上场,恐怕会沦为白练。球场上状况百出,身历其境,才知如何修正,命中率才会提高。孔明若一辈子抱着地图不出茅芦,他就只有卧,没有龙了,他瞄得再准,也得不到半分的。你要得分?你得及早上场。
下一次,她会从容一些,步履轻快地上场吧。
02
半年前就嚷嚷着要出国旅行,总因各种忙的理由未能出发。
身旁好友不时问我,去某国了吗?
“还没准备好,迟些吧。”
问了多次,日期总在延后,好友也失了兴致,不再询问。
前不久,因参加一个活动,终于出发。
上班时间忙,下班时间少,却要折腾买机票、酒店预订、行程攻略、入境准备这些事情,心烦到想打退堂鼓。
冷静下来,又对自己说:抓住这点冲动,迈出第一步,剩下的就好走了。
除了打鸡血的时刻,还是会因为懒和疲惫,想去给活动退费,索性不去。心情会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到“感觉身体被掏空,不如在家葛优躺。”
困难这个东西不会因为你内心的期待和浪漫让路。
做什么事都有困难,出国旅行手续复杂,需要请假回去办护照;机票要改签,不得不给航空公司打了一天电话,发了十多封邮件;第一次坐飞机,跑错航空公司,只得重新寻找排队;入境要各种确认信,就上网下载打印……
入境时,因为没把入住酒店写上全英名称,又看不懂该国语言,没法回答当晚入住酒店,差点被海关拒绝入境。
但在各种阻碍中,本着“反正都到这一步了,就继续下去吧”的心理,竟真的就把旅行计划实现了。
尽管旅行并非一直舒适,要早起去各个景点,要转换交通工具去网上推荐点品尝美食,要用上肢体语言和翻译软件沟通……
庆幸的是“我已上场”,这让我能看到美景,吃到美食,遇到很温暖的人,倍感开心和珍惜。
这种经历的满足感远高于前期准备的挫折感。
更重要的是,我已经做好准备——不论遇到好的情况还是坏的情况,不论是规避措施还是承受心理的建设。
既然决定要做一件事,很多环节和繁琐躲不掉,避不开,就坦然面对,及早上场。
磨去几丝耐心,耗去一些时间后,终会踏上想要的旅程。
重要的是,你得出发。
03
入职不久,领导让我交一份策划书。
下午3点告知我,5点需要交,只有两个小时。
以往都是团队协作,第一次领到个人任务,很紧张。
暗下决心,要把策划案做得完美。于是脑袋开始自主风暴,排版要精简,字体要美观,项目条款列举要详细,底色要淡雅,哦,还有水印,也要特别一些……
因为担心成品不好,每敲下几个字,总觉得不舒服,又删掉。
删删改改中,领导来问我要策划书。而我连一半都没完成,羞愧又着急。
领导看了看我电脑,面无表情:你做完再下班吧,别想着做得有多好,先把它弄完给我。
晚上7点多,总算把策划书交上去,光想着要完成上交,也顾不得版面美观与否。
接收后,领导没给修改意见。他说,让你做事,先做完,再修改。先有主要躯干,再追求细节。你看每次发布的新一代iPhone都不完美,只比之前多了一两个功能,或者换个颜色。等它完美再发布,市场早没啦。你先回去吧,我来改。
想起高中的语文考试,每到写作文,总想着要写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文章,开头要让人眼前一亮,结尾要荡气回肠,让老师改完卷,也有掩卷叹息的冲动。
然后,不够时间,800字作文写了500字,被老师叫去谈话。
“怎么没写完?”
“我在花时间构思。”
“想那么多有什么用,没看到就是没分。”
“……哦。”
老师说:不要把它想得多完美,重要的是你把它做完。
领导和老师的那番话,帮我解决过很多疑惑。
在后来的工作中,感觉很难时,我会对自己说:坚持多一会,先做完它,做完就回家睡觉。
而往往,第一次完成的比后来构思的要好。
想法可以有很多,但必须完成一个,这样,才有实质的东西和资格参与竞争。
也才知道,做得好不好。
总得先有成品,才能给予评判和分数。
04
使用手机的App时,常有的体会是:这些App频频更新版本。
每一次更新,基本看不出变化,只有一项小功能的改进或增加。
以往觉得无用而无聊。看到马化腾的一篇报道,才试图理解这背后的逻辑。
当初做微信时,马化腾有过犹豫,担心微信会对手机版QQ造成冲击。
但如果不做,对腾讯企业的市场份额冲击更大。
上线一年,微信就凭借语音、摇一摇等功能从同类创新产品中脱颖而出,迅速汇集用户。
微信版本也频频更新,可能是多了收付款功能,可能是多了城市服务,也可能是多了置顶功能。
马化腾说:我们永远是Beta版本(测试版),要快速的去升级。可能每两三天一个版本,就不断地去改动,然后上线。
到现在,微信月活跃用户数超8亿。成为国内90%手机用户的选择。
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快速、精准是产品攫取用户的关键手段。
快速意味着,产品要及早上线。
罗辑思维每天60秒语音,不久前做了一个改变,把结束时给的关键词放在一开始。
这极为方便,我会开始听语音就输入关键词提取文章。以往听语音的频率可能是一月几次,现在是每天。
看过一篇文章,说新东方的讲师都有没准备好就硬着头皮上场的经历。
事后回首,硬着头皮上场的经历,最是锻炼人。因为被逼着比其他人提早上场,他们在思维、反应、说话方式方面能更早自主修正和改进。
韩寒说:
最讨厌听见有人这么说,要是我去干这事,一定比某某某干得好。滚。你在台面上看见我成功一次,我在台面下就干砸十次,那又如何,我又没死,不停地干就行了,人们只会记住你成功的那一次。
以上,是我对“不要等下次”的理解。
永远没法做好准备,因为事物永远变化发展。能做的是及早上场,及时修正,慢慢往想要的方向改进。
早点出发,才能早点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