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是人与人之间的美好交往

2022年4月16日  星期六

我们经常说“意识决定行动”。“意识”更完整的表达是“思想意识”,“搜狗百科”里解释“是人将大脑存储的知识作用于思考生命存在的各种感受的活动。”比较深奥,从日常的工作情况来看,思想意识简单的说就是对事物的理解、认识的程度,对事物认识、理解的程度高低决定个体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行动,在意识上觉得事情很重要,就会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当意识上觉得这件事情没有很大价值的时候,就会自然将事情边沿化。我认为判断事物是重要还是不重要就和一个人“三观”密切相关了。从网上查了一下三观一般而言是指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它们辩证统一,相互作用,三观正常的标准是基本符合客观对象、世界、人生和价值关系的本质和规律,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

如果说世界观、人生观和一个人自身的生命、生活更为密切一些的话,那么在具体的工作中,价值观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思想意识。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一名教育管理者的政绩观、名利观、教师观、学生观等就是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教育管理者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什么呢,我想就是对“人”的认识,这里的人包括学生、教师、家长,教育管理就是要满足当下人的需求,达成人的成长、追求人的可持续发展,说得更为理想化一点,就是挖掘不同人的潜能,让不同的人能够感受到自己更为美好的一面或是未来可以拥有更多美好的可能性,就如刘铁芳所言,“好的教育,其实就是充分地激发人对‘好的事情’‘好的东西’的爱欲,不断地寻求‘好的事情’‘好的东西’,发现‘好的事情’‘好的东西’。”推及到好的管理,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教师、家长对“好的事情”“好的东西”的爱欲,不断地寻求“好的事情”“好的东西”,发现“好的事情”“好的东西”。

“对美好事物的欲求何以可能?不能灌输,只能启发诱导,彼此激励、鼓舞、唤醒。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者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主旨是个体成人,人在属人的世界中成为人。”(刘铁芳)尤其要强调的是“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人的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是生动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刘铁芳)教育管理何尝不是同样的道理,不论是教育学生、培养教师还是引导家长,我们无事不刻都与人产生密切的关联,要想教育管理达成理想的境界,必须建立师生之间、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各种非设计的、充满温情的交往。”因为“活在对美好事物欲求之中的人的交往,更是一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形式。一旦我们把生活中各种自由交往与活动都变成各种功能化的训练,个体就成了被训练的动物。”(刘铁芳)从而割离了人与人之间心灵与心灵的美好链接,让教育管理背道而驰、南辕北辙。

“亲其师则信其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活动与教育管理都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充满尊重、信任、理解与包容的基础之上,这才是理想的教育管理、理想的学校该有的样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