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看了韩国作家二志成的作品《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突然发现自己读书的数量还远远不够,如何才能做到100天读33本书?三天一本书,时间到底该怎么分配?到底该怎么选择书籍?这个过程还是需要兴趣,这本书读完,用了不到三天时间,读完发现感兴趣的书看起来的速度,就是特别快,而且一天不看就会觉得生活缺少了点乐趣。
看完后,就立刻搜索书柜,发现了一本珍藏已久的小说-《活着》,这本书看完大概也用了三天的时间,通过这两本书的实践,三天看一本书,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可以做到,只要心中有想读书的信念,就一定可以坚持下去。
《活着》作者余华,这本书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是作者听到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余华被这首歌深深打动,最终创作出这本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活着》。活着这个题目,会让人觉得多少有些沉重,而正是因为《活着》的问世,才让我们知道,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它讲述了一个人-福贵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怨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
主人翁福贵,年轻时吃喝嫖赌,什么浪荡的事都干过,长期的赌博,导致家道败落,俨然从一个富家子弟变成一个穷苦老百姓,这个过程对于福贵来说无比煎熬和痛苦,这就像我们现实社会,有些大企业家,一旦企业破产,就没法好好活着,纵身一跃,生命就此结束,然而这种选择,不是我们活着的人能体会到,逝去的人到底经历了何种痛苦,最终导致心理最后的防线坍塌崩溃,才做出了这一艰难的选择,所以我们不要轻易的去评判他人,因为你没有经历过,当事人的痛苦,你就无权去评判当事人的心情。好在家道败落让福贵开始重新做人,没有消极厌世,开始认真对待他的亲人-家珍、凤霞、有庆,然而命运多舛,造化弄人,福贵在变好的路上不断努力着,但是他最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却一一的离开他而去,这一去却是生和死的永别,每次看到这里眼泪就止不住,我记得看到有庆在献血的时候,那瘦小的身体因为抽血被抽干而离世、凤霞因为生苦根大出血后来去世,这一幕幕画面,每次读到这,就忍不住,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能够引起共鸣的原因所在。强力推荐我们每个人去读一读,当我们读了福贵的一生,我们就会发现,我们遇到的困难真的不算什么,人生在世,除了生死离别,其他的困难,只要我们努努力,用用心,其实大多数都可以克服。
《活着》这部作品道出了人间的不易,没有谁的生活是处变不惊,一帆风顺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仅有一次的生命,尽情地绽放光彩,让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在有限的时光能够互相理解,互相爱护,互相支持、相扶到老。
对于后疫情时代的我们,能活着就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了。我们是否思考过,到底该怎样更好的活着?假如我们的生命仅剩一天,我们又该做些什么?
我想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让青春在有限的时间绽放出无限的花朵,让自己的生命在对生活的热爱中绽放无限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