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丽芳老师的分享,收获很多,满满的都是干货,顿时感觉脑容量不足,有待清空内存。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和经验不见得丰富,但是大脑运转太久,总是不可避免产生碎片和垃圾,需要定期整合和情理。就像我们要对待自己的笔记本和手机一样,定期进行大脑内碎片化知识处理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看看这些碎片化知识来源于哪里,为什么要做清理。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推广应用,知识和经验习得的途径大大拓宽和增加。所有的新闻,咨询,知识都在掌握之中,通过指尖即可到达。如果会翻墙,只是途径更是不可估量。
量多的弊端就是繁杂,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性,随便学习,最后就是收获一堆碎片化知识,没有自己完整完善的架构。这也懂一点,那也能插一嘴,还自以为博学多识,沾沾自喜。就这样,我们每天虚度大量时间漂浮在碎片化知识钟,严重分散注意力,无法深度思考。而真正需要用到这些知识时,不是藏得太深,找不到。就是学的太肤浅,无法派上用场,没有任何思想和创见,写出来一堆陈词滥调,只能算拾人牙慧之举。
总结下来,知识和经验越多就越好吗?并不是,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们的笔记本甚至是电脑内存和硬盘估计都比我们优秀。
也许有的人自诩记忆力好,可以不断记住新的知识,过目成诵。可是就算我们通过努力,把这些知识都硬生生收纳到大脑中,我们也充其量只能称为最近和碎片化知识一样火的话题,“海绵大脑”。对于任何接触到的讯息,不加思索和判断,没有任何甄别的吸收。到了真正有用信息出现时,反而感觉自己已经很饱满,无需汲取更多新知。但这些所谓的知识都像海绵中的水,随时间蒸发而去,最后留下空空如也的大脑。
如何进行碎片化知识整理呢?首先要形成自己的兴趣点,围绕这个展开学习,并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然后,逐渐扩充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把现有的经验一点点填充进来。随后学习中,一方面注意填补漏洞,另一方面这个时候,有新知识纳入时,可以判断是否为我所用。能够契合的就保留,不能契合看看是否可以扩充框架,实在无用的要学会果断丢弃。就像福尔摩斯经常说的那样,大脑就像是谷仓,无用东西堆放多了,有用知识就进不来。
深度学习,定期整理,有所舍弃,这样,我们的大脑就不在是海绵大脑,而是像乐高积木一样,能够按照我们预期的方向,堆叠出各种惊人的效果。而且,大脑很神奇的一点在于定期消化和输出知识会加速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抱团学习和分享也可以引导我们深度学习和思考。碎片化的知识是不足以支持我们持续输入的,就像我现在写得这些文章,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废话不多说了,我要去情理下大脑内存,整理下碎片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