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在我的印象里,搬家是件非常不常见的事。从小生活在一起的邻居基本上很少有变化,所以我一直觉得搬家是件非常稀罕的事。可是长大以后,我们这代人要在各个城市间漂泊,在大城市里打拼,搬家突然成了一件必然事件。今天跟几个好友聊起搬家的经历,大家都有很深的感慨。那么,搬家到底是什么样的体验呢?这就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了。
我自己的搬家经历
我自己亲身经历的搬家也有不少次了。第一次还是没上大学的时候,全家搬去爸爸工作的城市。那个时候我在住校,没什么参与感,也没有很当回事。加上当时家人也没有搬什么大件东西,很多东西都是重新置办的,其余的物品就分批分期折腾过去,没有大动干戈的感觉。
第一次比较辛苦的搬家是大学的时候搬宿舍,女生们搬宿舍,受折磨的其实都是男生。那个时候的男生们也是不怕苦不怕累,连女生要把自己睡过的床板带去新宿舍的要求都照办,把之前睡的床板搬过去,还负责把新宿舍的床板折腾回旧宿舍。本科和研究生都各经历过一次搬宿舍,也许是那时候东西少,并没有觉得这是件苦差事。
工作以后我也搬过几次家,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从上海搬来北京,自己打包了7、8个箱子,有的寄回老家,有的发顺丰到北京来。没有很辛苦,但是扔了很多东西,算是比较狠心的一次断舍离。还有一次是跟男朋友分手,不想跟他住的近,搬去朋友闲置的房子暂住。虽然当时已经分手了,但是前男友还是任劳任怨的帮忙搬上搬下开车拉东西。可当时真的好难过,搬家前一晚,我一边收拾一边胡思乱想,一整夜都没有睡。
后来,随着工作职位变动,搬家有公司的福利,用自己公司的服务,搬家不再是棘手的事。我们公司的搬家服务是市场上较为优质的,很多大公司都用我们的服务。因为我们是跨国公司,有严格的行业标准,服务水平其实高于现在市场上所谓的“日式搬家”。而很多平台上提供的“日式搬家”其实大多数都是近几年刚刚成长起来的本土小公司,只是大家对搬家行业了解太少,以为这便是高级服务了。
我不喜欢“日式搬家”这个叫法
其实,这种标准化的门到门专业搬家服务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们公司旗下的一个品牌从17世纪开始就专门做搬家服务,当时用的车还是马车。而搬家行业也有自己的行业标准和全球性组织,看一个搬家公司是否足够靠谱和优秀,可以去fidi.org上查询其是否是FIDI认证的搬家公司。这个组织可不是交钱就能进的,FIDI对搬家公司有非常严格的审核和定期考察,这个标准从整体到细节严格到变态。因为这不仅涉及到FIDI的权威度,还涉及到每个FIDI认证成员公司的实际利益——全球的FIDI认证成员公司之间可以相互给予一定的支付信用周期。
之所以这种高水平的搬家服务会在国内被人称为“日式搬家”,起因可能是很久之前在公众号上传播甚广一篇文章,里面介绍很多日本搬家的细节处理。在这里的确要承认日本人在细节上的把控超出平均水平。同样的标准下,欧美的包装工人可能做得很粗糙马虎,日本人却可以做到精益求精。以我的经验来看,除了日本,中国的包装工人工作的细致程度也算是全球比较靠前的。而在中国的所有搬家公司,不管是美国公司、日本公司、香港公司还是本土公司,我相信用的都是本地的工人,既然如此,我们自己人的劳动成果为什么要加上“日式搬家”的名号来装门面?!消费者不懂也就算了,作为行业的内部人士和平台提供者,为什么不站出来为我们自己的服务正名?更何况,有很多刚刚起步的小搬家公司,可能连基本的行业标准都没达到呢,就号称自己是“日式搬家”了。
其实,这样全包式的搬家服务有时候也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我遇到的很多人都希望在搬家这个过程中自己收拾整理,利用搬家这种难得的断舍离机会,给自己“减负”。虽说大多数专业的搬家公司都可以免费安排一次提前送箱子等包装材料上门,但是搬家公司是按体积收费的,并不会因为你自己提前包装好而少收这部分体积的包装费用。其实,专业的搬家公司最主要的业务板块是跨国搬家业务,其次才是国内搬家业务、办公室搬家业务和同城搬家业务。也正因为同城业务是非常小的一个版块,所以专业的搬家公司不会挖空心思去套路客户,找理由加收额外费用。在初次评估给出价格后,如果客户搬家物品没有大规模变更,费用都不会再有变化,这同样也是评估搬家公司专业度的一个方面。所以说,“日式搬家”这个叫法还是适可而止吧。
关于搬家的感慨
因为工作原因,我接触到很多搬家的人,有充满希望的年轻人,也有迟暮之年的老人,最多的还是拖家带口的中年人。经济的发展,更加速了人口流动,只要有机会在,就有人跟过去,自然也就有搬家发生。我看着很多人拖着自己一辈子的经历和记忆在各个国家间穿算,也看着很多人带着毕生积累移居海外。有人欢欣鼓舞,有人失落伤感,有人前途未卜,有人充满期待。我们搬的是没温度的物件,可这背后却有着一双双生动且装满故事的眼睛。那这便不是一件小事,这可能是一个人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