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外小人内君子才是混社会的有效方法?

你自以为是个君子,身边的小人却越聚越多,要想身边聚集君子,就得内君子外小人。

泰卦的《彖传》说: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内君子外小人,方能得泰。

你以为君子喜欢和君子来往,小人和小人臭味相投,其实不然,小人最喜欢和君子一起,君子的厚德是小人卑劣的沃土。

君子做事守规矩,待人厚道,小人正好利用这一点,即便真是干了点过分的事情,提出过分的要求,君子也能容忍,即便君子要反击也会留有余地,结果是你越君子,身边越会聚集一群小人。

假如你表现的小人一点,小人会因为在你身上沾不到利益而远离你。而君子,反而能够容忍理解,表现的小人一点,反而身边君子越来越多,这就是易经所讲的相反相称。

内君子而外小人这句话还有一种解释,内是亲近,外是排斥,也就是让你近君子远小人。

易经的绝妙,在于一句话,同时能够表达两个意思,还能把它们关联起来,内君子外小人的行为达到了内君子外小人的结果,如果只是理解为人性是趋利避害的还不够深刻,要知道人是先避害而后趋利的。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恨失效应,同量的损失,带来的副效用为同量收益正校友的二点五倍,君子能给人以利,但是小人能给人以害,所以人们总是优先想到避害。

假设你是领导,眼下有一个提职称的机会,面对条件差不多的两个候选人,你是把机会留给那个君子,还是给另一个,如果没让他上,就到处造谣、嚼舌头的小人?所以即便你是真君子,也需要伪装一下。

有时候要学会把你身上的光藏起来,你不能外在表现的太厚道、太仁慈,要不然会被小人借此利用、会被人欺负,甚至有时候你要比小人还小人,这样才能真正制止住小人的威风邪气。

历史中几乎没有一个君王不喜欢用小人,阿谀奉迎之辈,君子必知何以获利而少喘?

韩非子说: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商汤是古圣先皇,伊尹是最有智慧的人,结果面试了70次都不被录取,直到伊尹去给商汤当厨子,混的熟了商汤才知道他的贤能。以伊尹这样的大智慧且先要当小人。和领导“昵近习亲”,何况是各位,所以只有外小人,君子才有成为君子的机会。

《韩非子》一向被误解为小人书,实际上则是不折不扣的君子书,它是人性说明书,是应对小人的操作手册,可以帮你化解其中的晦涩,可多研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