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读过一篇文章,称巴金晚年写了《随想录》,才算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我一直念念不忘,今年购了这套文集。读过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总算感受到了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的评价绝非虚言。
年初看了电影《假如我是真的》,愤懑于电影揭露、讽刺的权贵现象如今依然存在。不曾想,在《真话集》里居然读到了巴金讨论原型事件的文章,再次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我的阅读经验里,巴金先生反思文革最为鲜活且更加深刻,无时无刻不流露出他的赤诚。想想真不可思议,那令人不寒而栗的过往如今已被遗忘得差不多了。
“书这东西就像钞票,老子不用攒着留给小子用,是老子爱的体现”,韩寒《三重门》里的这句话我一直记忆犹新。这也是我坚持购书的动力之一,万一孩子对某本书感兴趣且认真读了,那会是一件很棒的事。大学时读过《家》,后来再没读过巴金的小说,购《随想录》时一并购买了激流三部曲。但买来后翻了翻总觉得索然无味,也许是不再年轻,对于抗争没了太多兴趣。倒是一口气读完的《寒夜》,让我对时局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想象。
学生时代课本上介绍的好些文学名著都没有读过,这让我感到羞愧,不惑之年还在不断补课。比如,今年才读的《飘》和《静静的顿河》,两部与战争有关的长篇小说。前者从战争旁观者角度描写了战争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后者从战争亲历者角度描写了战争中的个人生活。读完最大的感受是,个体真的很难理解战争。痛苦、恐惧、伤害等等,隔着纸张都能感觉到的窒息感,是任何词语都难以精准描述的。
读《静静的顿河》那段时间,我经常对着地图找主人公格里高力的家乡,找他战斗过的地方。书里的很多地方,如今还在经历战火,这不免让人唏嘘,仿佛我并不是在阅读小说。网络上流行的“此生有幸入华夏,来世还做华夏人”,如此朴素和真实地表达了我们的骄傲。身在一个没有战火的年代和国度,绝对是一种幸运,甚至是奢侈。
《飘》的书名翻译得太传神,如果直译可能叫随风而去,但唯有飘字精确地描述了个人与时代和环境的关系。郝思嘉是独立自主的女性,她很像我们身边的某个人,或者我们每个人。也许有人觉得郝思嘉过于自私或者说不够道德,那么我想他一定是经历的生活不够真实和彻底。战争毁了她的一切,思嘉对家人和家庭的责任感,迫使她做了她认为不得已的选择,为此她不惜失去自我。
读完这部小说,感慨很多。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并不美好,那时我们的国家也正加速走向衰败。读这本书可深度了解美国,知道共和党与民主党是两股明显不同的政治势力。他们的政见冲突之明显,早已融进了血液,很多矛盾系历史形成,难以消弭。看看书中南方战败后的怨恨就知道了,这对于理解当下美国的国内政治也很有帮助。这部小说,让我对去年读过的《谁是美国人》理解更加深刻,了解美国社会内部分裂的必然性。
两部小说的主人公都命运多舛,他们与命运的搏斗和抗争,读者很容易共情。想到顿河附近仍在经历的战火,格里高力变得更加真实,似乎他如今还在战场上。我也仿佛身在思嘉的家乡,见证她为之努力的一切终究化为泡影后感到难过,为她最终找到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所爱感到欣慰,也会相信她一定能挽回丈夫,毕竟她才28岁就已经经历了那么多。大概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思嘉,需要经受许多磨难,才能最终确信内心的渴望和需求是什么。
读完这两部作品,思考最多的是战争,虽然它离我们远到近乎不存在。那些发动战争或者挑起战争的人,他们在想什么呢?很遗憾,他们看不见的东西太多,或者有意忽略。这是《西线无战事》的主题,“炮灰”一次表达更多的是无可奈何。战争会长期存在,命运这个主题永恒存在。
格里高力出场就展现了他顽强的生命力,身材魁梧、敢爱敢恨。他爱上了有夫之妇,尽管令人不齿,但他身上的勇敢、阳光、善良等优秀品质很吸引人,读者不免要思考命运会带他去向哪里。随着他对待妻子的方式让人感到不适,我们不得不揣测他不大可能一直任性妄为,毕竟在命运的话语体系里只有必然。郝思嘉也一样,尽快她的出发点是为了责任,但我们确实看到了她的不择手段,这毕竟是很遭非议的,我们内心逐步清楚命运也很难如她所愿。
说到底,这个世界又有谁的命运掌握在了自己手里?不过是漂于人世罢了。这样说并不是消极,恰恰是看到了天不遂人愿是常态。我们需要不断修正人生观,理解并接受可遇而不可求。在人世间践行善良、公正、利他、奉献等价值观念,结局大概率不会太坏;执着于自利、私欲、恃强凌弱等等,最终必然导致衰败。这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真理的力量在于真理自身。
读长篇小说最大的体悟,是当你无数次预见并见证了人物的命运,慢慢也就理解了所谓命运。年初读了《人世间》,读完老是会想起《平凡的世界》。大概人世间也只不过是平凡的世界,或者说我更加体会了人世间如此平凡,任何时空都是如此。
个人命运的背后,往往是国家、民族的命运,这必然离不开政治。当我读完《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我越发坚信最好的政治实现的那一天,遥遥无期。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意识到,福山并没有很强的底气认为西方民主或者美国政治就是人类最后也是最好的政治。恰恰是这本著作可以清晰解释美国社会的不断撕裂,任由个人自由主义发展必然如此。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可以看出他对西方民主欣赏和得意。他认为西方民主很科学,是没有办法更好的科学,可是随着不断考证他越来越缺乏底气,至少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中国的强悍存在。当然,这并不能说我们就是历史的终结,但至少我们的存在证世界有更好的可能。一言以蔽之,历史根本不存在终结,历史只是不断地由新的胜利者在改写。
为什么没有最好和最后呢,因为人性。与政治有关的人性说的是什么呢?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与他人首先是平等的,希望他人按照自己对于平等的认知和期待来与其相处。在此基础上又会发展出,那些能力或者说实力更强大的人,会觉得自己比他人更优越,希望他人按照自己对于优越感的认知和期待来与其相处。当人追求到平等之后,必然会追求优越感。将人扩展至成人群,家庭、家族、族群、社团、党派、民族,国内政治逐步出现,再扩展地域至国家、地域、地缘位置、不同信仰,国际政治出现。
事实上,不可能实现人与人完全的相互理解和认同,这个世界无法符合每一个人的要求。再加上先天的不平等和误解的必然存在,矛盾和斗争是永久的。很遗憾,这个世界无法完美。历史的终结根本不会到来,也不存在最后的人,只期盼有新的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改良政治,这一人类不得不面对的群居工具。
《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在结尾的跋里写到“我想如果土著人生活在他们的部落中,没有来到灯红酒绿的城市,他们也许就不会遭遇生活中不该出现的冲突。”对个体而言,我们都是被迫来到城市的土著人,没有办法不去面对红绿灯。好的一点是,诸如红绿灯这样的规则,我们老老实实去遵守大概率就会安全。但也有很多规则并不直观,需要三思而后行。毕竟人的一生是短促的,我们每个人能践踏的青草都不多。
人生就像夏天的闪电,一晃就过去啦……2025年就这么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