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存在于很多人意识之中的一个名词。道德在大多数人眼里是社会风俗约定而成的结果。直白的说,不遵从某一种社会所有人(可能有个别人例外)所达成共识的行为规范,就是不道德。那么道德到底是什么?——百度上说:“指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怎么说呢,让懂得人来看,这么说确实八九不离十,让不了解这方面的人来看,八成也是雾里看花。我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遍:“道德,就是在一定生产力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制约下所产生的人与人所达成的一些非价值判断的共识所组成的秩序”我把这个定义分析分析,以便读者更能容易看懂。(首先澄清,我在这里没有一丝丝嘲讽读者学识的意思,我还没傻到觉得自己最聪明【哭笑】。毕竟术业有专攻,例如有的人计算机水平高,能开发软件,能编辑程序,但是在其他方面投入的时间与精力相对较少,对其他领域不甚了解,这很正常。就拿我说吧,我就会看看书,然后一通胡思乱想,论计算机我就只会工作表格的基本操作【哭笑】,论作画我就只会画个鸡蛋)
那我们进入正题!
1.道德的前提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
听过同类相食吗?——人吃人啊,你觉得道德吗?不仅不道德,而且恶心。我引一段文字“嗜食人肉并无惭愧的感觉,原始的人类认为,在道义上吃人肉与兽肉并无不同……这风俗具有某种社会的效用。斯威夫特有一个计划,就是为了使过多的孩子们获得成长的机会的资源,最好能让老年人有个机会死去,从而让死亡具有利用价值……法国大文豪蒙田看来:蒙上怜悯的面具来掩饰虐待一个人致死的行为是过分的野蛮”——《世界文明史》。这是讲述一段原始人的社会风俗。对于敌人,在将其捉捕之后可以杀死后用以进食。对本部落的老人,在失去生产能力之后,也会以特殊的形式结束他的生命。无独有偶,在极北的地方,有一个族群叫做因纽特人,他们部落的老人在失去生产能力之后也会央求自己的亲人将自己杀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失去劳动力的老人,对于当时生产能力低下的族群来说是一个负担。部落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都奉养老人,那么下一代就会面临饿死的可能性。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说过,我们人或者说生物都是基因的载体,当我们在庆贺一个新生儿呱呱坠地时,基因也在庆贺又成功为自己找到一个可以延续下一代的载体。基因的本质就是不断去繁衍下一代。为了使下一代生存,原始人能做的就是把没用而又吃白食的老人给“清除”出部落——这种思想在十九世纪又死灰复燃,叫做社会达尔文主义。达尔文进化论确实可以说是一个能够和牛顿定律并肩的科学贡献。但却也为偏执者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纳粹的种族屠杀不得不承认是受到一部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那么原始人这么做有错吗?就当时情况而言,没有错。并且很多这种行为相互之间是自愿的,就如旅鼠一般,为了能让种群繁衍下去,甘愿进行死亡迁移。
2.那么道德又是怎么收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呢
先来看一段文字——《论语·子路第十三》: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相信读过这一段的朋友总是感觉不对劲,这句话说它对吧,但明显是错的。说它错吧,可~可这是《论语》啊,那么它到底是对或者错呢?必须这么说,在孔子之前那个社会里这是对的。不必觉得奇怪,孔子所推崇的是周朝,那是一个用宗法制来维系政治体制和处理日常事物的封建王朝。这就容易明白了,为何父与子都有悖于法律而为对方隐瞒罪行呢?因为在血缘关系中,父与子是最亲密的关系,而法律不过是一套行为规范而已,怎能比得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呢?别认为我在瞎编,我们跳过《论语》来看《孟子》。
《孟子·尽心上》
“窃负而逃”的事见于《尽心上》第三十五章,是弟子桃应与孟子的一段对话,现将原文引用如下: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舜的父亲)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通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舜的父亲杀了人,舜作为天子理性处罚父亲,但是血脉之亲又难以下手,该怎么办?——孟子说,应该把天下像破鞋一样扔了,背着父亲逃跑——这和我上一篇《杨朱-孟子,抠门鬼?》中唐太宗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前期儒家文化中,倡导的就是以血脉亲疏作为行事准则的一套社会风俗。以上举的例子虽不能使读者大跌眼镜,但想来也会有所惊异。我们能说孔子不道德吗?孟子不道德吗?能说因纽特人不道德吗?都不能。为什么?他们和我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所以他们遵守的由共识所搭建的道德体系与我们也有所不同。为什么我们不再吃人?因为进入农业社会甚至工业社会之后,我们的物质财富快速积累,我们不需要时不时的吃人才能存活下去。我们站在千年之后的今天,站在这个依托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存在的道德中,去指责前人的所谓的过失,是很不理智的一种行为,因为我们同他们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两拨人。毕竟能有香味可口的美食,谁还会去吃人肉呢?
所以不管是研读经书还是阅览史书,我们都不要想当然的以今非古。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重复的一遍又一遍的评论还不够多吗?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我们要学会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看到最真实的那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