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双11之前,淘宝搞了个历年消费金额回顾,我点进去看后,深感震惊,立马转发给我妹。
我妹接收后首先表示:当今社会,像你这种无欲无求的人也是不多了。
我以为她在赞叹我的云淡风轻,结果她马上补了一句:如果都是你这种人,我国的GDP都没法增长了!
怎么办,无语凝噎的同时还深深觉得她说得太对了!
无独有偶,前不久正好一个网友加我聊自媒体运营。之后涉及他的课程设计,他突然问我:
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是什么?你怎么看?
我思考了一下,回答得很保守:是想要获得幸福?
他说:不,是欲/望。
他说得也很对。并且,好像不是他说的。
更巧的是,一位姐妹儿费尽心思想要搞清楚:为什么她想要的东西那么多,而我想要的那么少?
过一过二不过三,必须好好思考下了。
2
我又追回到了我的童年时代——据说这是一切的起点。
小的时候,我和哥哥从来不问老妈要零花钱。
过年,是老妈唯一会主动给我们钱的时刻。我俩接过红包,尽情感受拥有零花钱的喜悦,小心翼翼放在兜里,揣暖和之后——再还给她。
老妈带我和哥哥上街,我们也从来不会说:妈妈,我想要这个啊。
一年到头唯一能够期待的零食,就是过年时的一斤瓜子。
别的小孩吃糖的时候我有没有羡慕过呢?我不记得了。我只记得我小时候愿望很多,其中一个是:希望我家是开小卖部的。这样,东西就可以随便吃了。
上初中后,我第一次跟妈妈开了想要东西的口:妈妈,这两天桃子出来了,你能不能去市场上淘一点便宜的桃子给我哇?
那天妈妈把桃子买回来了,一大筲箕。我放学回家,喜出望外。
可那时候我们的生活真的好紧张。
我跟着妈妈住在学生宿舍底楼的楼梯间,每天晚自习后,有的学生会提着半夜加餐的食物从楼梯上经过。食物的香味会传来,久久不散。
我总能灵敏地辨别出来,嗯,这个是炒芹菜,这个是——啊,青椒肉丝炒饭!
那时候,常常想,要是能够吃到一碗青椒肉丝炒饭,该有多好啊!
当然,我没有给妈妈说过。
直到好多年过去,有次回乡刚好路过当初的小镇,为了给自己还了心底这份愿,硬是跑到餐馆点了一份青椒肉丝炒饭。
时隔多年,我终于得偿所愿,吃到了长久期盼的味道。怎么说呢?真的很平常,跟想象中的,太不一样。
后来大学时,各地的同学有给过我曲奇,需要一丝丝撕来吃的猪肉脯、鱿鱼仔,肉非常少、需要一点点砸开来、吃一个大概可以花10分钟的山核桃,很有嚼劲的干虾,外酥里也酥的金华火腿饼……还有好多,味道都好好呀。
可等后来再买来吃,却都不是记忆中的味道了。
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我有很多愿望,这些愿望被补偿,都是滞后的。但也因为滞后,所以才有了漫长的期待。
到如今,大多时候的愿望都能即时得到圆满了,反而,少了点期待。
都说味觉记忆是最长久的记忆,而我想起这些关于成长的往事,似乎都跟食物相勾连。
3
一个人的消费观,实在是在很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而且它是随时可能改变的。
每个人都不一样,在任何一点上,都有可能相差天地之远。
就好比双11,全民看似都在冲动消费,还有疯狂购物以致老公吓晕的……畸形的消费当然不提倡,但只要在理智的范围内,那就都可以接受。
至少我身边的人都很理智,不仅理智,而且感人。那些被戏称为“败家娘们儿”的人,我看了她们的购物车,差点感动得落泪,她们在多么认真地生活着啊——
一个,放着洗衣液、卫生纸等一年所需的日用品,并仔细地计算着各个店铺宝贝最实惠的组合,数学运算能力在这一夜达到巅峰;
一个,放着给老爸买的羽绒服、棉毛裤,给老妈买的化妆品、护肤品,给自己的,也就一两样小东西;
再一个,大头菜,大头菜,大头菜!
当然,我是例外。
我也兴致高昂地等到凌晨12点,热情参与,并耗时30秒快速抢完。我买了给像羊的尿垫,还有一些日用品,剩下的大都是吃的——葡萄干,红枣干,面包片,蔓越莓饼干……(晚集,我就着我的购物单澄清下,我真的没有150斤。)
毕竟,剁手也是一种仪式感,而且通过我认真地复杂地运算,是真的比平时便宜。
最后,表达下我对“双11”消费的态度:花得多不应被批判,花得少不值得炫耀。你去看看她的购物车,满满的都是对社会经济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