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教师】7.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

在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就促使教师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这在实践中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其结果就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

必须首先改变对“知识”这一概念的实质看法。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为知识。只有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常常是适得其反,每向前一年,学生就感到学习越来越困难。

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有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