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十一节

第十一节  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打卡时间:11月16日-11月17日

打卡内容:

1、教师是如何片面地估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才能?这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在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知道”这一概念对许多教师来说,意味着会回答问题。这种观点,促使教师片面地估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才能,谁善于把知识。记住并能按教师的要求,立即把它们亮出来,谁就算是有才能和有知识的。

这在实践中会导致什么结果呢?结果是,这时似乎与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智力兴趣不相干,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累赘、讨厌的事情,希望尽快摆脱它。

2、如何理解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这句话?

首先应当改变对知识、知道这两个概念的本质看法,知道就是会运用知识。知识,只有在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能吸引住思想和激起兴趣时,才谈得上是知识,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一条规律: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学习就越省劲。

要努力使学生把获得知识不当成最终目的,而当成一种手段,使知识不变成静止的、僵死的学问,而经常起作用于学生的脑力劳动、集体的精神生活和学生的相互关系,起作用于生动和连续不断的精神财富交换过程,没有这一过程,智力、道德、情感和美感的真正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3、学生用来掌握知识的工具是什么?如何将它变成一种最主要的创造性工具?

在低年级,刚开始学习时,知识的最重要成分是语言,确切的说,是语言所表达的现实的周围世界,语言向学生揭示出他在上学前所完全不了解的新境界。钥匙语言生存和活跃在学生的意识中,使他成为学生用来掌握知识的工具。

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占首位的,不是熟背、史记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是一种生气勃勃的创造,借助语言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幼儿也是认识语言本身的细微差别。

4、本文学习上的灾难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灾难?它的根源何在?

对语言冷漠和麻木不仁的态度是与学习上的一大灾难。如果语言不作为一种创造手段占据学生的心灵,如果他们只会熟背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通过语言来表达这种思想,他们就会对语言冷淡、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不可忽视这种冷漠态度,不可忽视学生没精打采的神情!

5、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对你的教学有什么启示?

“知道”就是会运用知识。知识只有在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能吸引住思想和自己兴趣时,才谈得上是知识。

启示:学生是否学到知识,知道知识,并不是靠回答问题的快慢来反馈,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是如何运用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