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他的文字是美的,人美,景美,情更美。每一个文字裹携着淡淡的诗意。他的文字很缓慢,很静谧,像流水中走来,清澈的流淌,让心也一下子柔软起来。生活在城市的喧嚣中,利益矛盾的激化下,好多人们丢弃了至真,至善,至美的本性,我恋上了他的世外桃源,这个名叫“茶峒”的山水之城。
茶峒的人是美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清澈透明的溪水,绕山岨流。山水孕育的人们,骨子里是温情的。翠翠的祖父二十岁就守在小溪边,已有五十多年,在日出和日落的交接,无数坐船人的替换中守护在这小溪边,任劳任怨,渡船时不肯收钱,还善待乡亲,遇到熟人请酒喝,多么的憨厚质朴。在风日里长养着的翠翠,天真活泼,青山绿水的滋养下使得她脾气也颇好,气质灵动,温柔贤惠,连歌声也婉转清脆。掌水码头的顺顺大方洒脱,公正无私,结交朋友颇多,时常慷慨解囊。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在跟随父亲行船锤炼下,他们结实如虎,为人和气,不浮华骄情,也算得上江湖聪明英俊的少年,所以父子三人在茶峒格外受人尊敬。乡亲们在翠翠祖父去世时都相互帮忙。即便是娼妓,也重义轻利,守信有约,也没有被这淳朴风俗的地方而驱赶。
茶峒的景是美的。湘西文化诞生的独有魅力来自于那山水之间的轮廓,桃花色的薄云,银色的月光,翠绿的山峦,木构的吊脚楼,湿润的青石板,村落袅袅飘起的炊烟,白色小塔下的黄狗素人,渡船人的身影,游走的蓬船,号子的歌声……端午也是热闹一番,船形的狭长,船头的高翘,船身的朱红绘图,赛船的威武势气发挥到了极致,最后又变成了人与鸭子的竞争,画面有趣极了。河面朦胧的写生中,似有一只白鸭浮动着,也只剩下一人追着这只鸭子,有一点寂寞和淡然的忧伤。这一幅幅画面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临摹出来,我从恋的感觉一下子变成了爱。
茶峒的情是美的,湘西小镇里的风土人情,男女之爱,邻里和睦,浑厚善良的民风人情,一切都那么平等,没有淡薄与厌烦,没有一点泥泽,清澈得都可以看见灵魂里的拷问,这片游离世外的水乡把时光都静止了。迷人的湘西风俗,清新的乡间气息,山水浑然交融的美,我都不忍心亵渎。现代化人们的勾心斗角,虚伪贪婪,我对这古朴的环境情有独钟,所以我向往这田园,想在这与现实拉开距离的美丽中接受心灵的洗涤。
沈从文的文字是美丽的,诗意下的写照中,又隐藏着淡淡的哀伤。
先从又一年的端午节说起,翠翠同祖父去城里看划船,恰巧之缘,结识了天保。天保似对灵动活泼的翠翠动了情愫,在与翠翠祖父交谈之时,也委婉的表明了心意,夸赞翠翠长标致,像个观音样子。还说两年后有了闲空能留在茶峒照料生意,不必像老鸦成天到处飞,一定每夜到这溪边来为她唱歌。而傩送在与翠翠的几次交集之中,也对翠翠有了爱意。兄弟之间便有了竞争,他们并没有按照当地的风俗大打出手,或是奉手让人,选择一个极为公平的方式来竞争,唱山歌来传达心意。傩送的歌声很美,几乎每晚都会在高崖上酣唱,翠翠祖父听到以后,以为是天保所唱,变认定了他,报信通知。天保得知后,以为翠翠是对弟弟动了情,便主动退出了竞争,惆怅的少年离开了茶峒,跟随着货船离开经过青浪滩时,溺水而亡了。
傩送的爱也是单纯的,少年的爱意或许就是那么的懵懂与执拗,父亲要他与团总女儿的婚事上表态时,他说“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其实渡船与碾坊之间,就是爱情与金钱的衡量与考验,但是他坚定的选择了渡船。可是哥哥的死亡对他而言,也是重大的打击,对翠翠祖父的怨气以及对哥哥的自责,让他对翠翠的爱也开始隐藏。爷爷因为年龄的衰老,担忧力不能及,更迫不及待的想将翠翠托付给傩送,傩送也烦不胜烦,郁闷的少年在复杂交错的感情里也逃离出走。
老爷子还时常去顺顺家里打探口风,可顺顺只觉得天保的死与他脱不了关系,始终不肯答应。随后就是一场暴雨的来临和消逝,坍塌的白塔,凌乱的周遭,带来的不幸是翠翠爷爷的死亡,他的命运也好像是孤苦的,一个贫苦的渡船人,不思考自己职务带来的价值,只是很忠实的守在那里,他对翠翠的爱是伟大的,始终牵挂着她的终身大事,多次为翠翠打探消息,在与天保,顺顺,傩送的洞悉间都察言观色,知道傩送与翠翠是互相喜欢的,却始终没有直爽的讲明白过,导致最后这一系列误会,使得悲剧的发生。
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轮廓里更展现着爱情的悲欢,主人公翠翠的爱情纠葛也是“边城”里的悲剧。
作为爱情悲剧的核心人物的翠翠,一方面处于朦胧的青涩阶段,表达爱情是胆怯的,向往又担忧。祖父在忙碌不停的时候,她的心里是薄凉的,没有别人的陪伴,生活亦是无趣的,她的心里是渴望爱的来临。在祖父问及愿意哪一个的时候时,她会把话题岔过去,情窦初开的少女才不愿流露自己的真心。另一方面,祖孙两感情浓厚,一直相依为命,翠翠担心自己真正选择了爱情后,就得离别凄老的祖父,她是焦虑的,因此小心翼翼,更也不敢说出自己的爱意了。祖父去世后,顺顺也接纳了她做傩送的妻子,她也一夜之间变成了大人模样,独自承担起所有的变故,开始矢志不渝的等待那个月下为她唱歌的人,能把她灵魂都浮起的心上人。可是心上人的归来却成了未知数,或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了。他们心灵相织,本来可以在甜美的歌声里摩擦出爱情的种子,却因各种因素成为了遗憾。
爱情的悲剧就不应该在翠翠的生命里出现,但是她又有什么错呢,她也是后来听闻别人讲起,二老的唱歌,大老的死,顺顺父子对祖父的冷漠,祖父的死因皆与她也有关系。她一直是被这座美丽小镇滋养的,被祖父珍惜保护的,她一个纯静温情的女子,涉世未深,不刻意争取爱情,只是盼着等着爱的到来,不向祖父谈及喜欢哪一个,才导致如此多误会产生,何况她又如何理解这些复杂的关系呢。我好像又看到了祖父眼里的翠翠,她的一切全然像她的母亲,母女的命运似乎是相通的。所以悲剧似曾相识,开头的翠翠母亲当兵的相爱,在爱情不能自主后,心疼父亲留下了腹中的孩子后选择了牺牲,隐约为下文铺垫,她们的命运相连着,都没有在这个性情之美的边城里可以拥有长久的爱情。
造成悲剧的并不是社会环境,也不是当地的文化约束,而是人性的美。沈从文先生的湘西世界里是梦幻的,也是我们渴望拥有的,它只是表达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优美的、健康的、自然的、又不悖乎人性的。文字里没有任何的功利性,也没有丑与恶,只是那么多的误会导致故事的悲剧化,谁也没有罪过,只是因为天的造化而已。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又或是在守护着什么,对主人公翠翠的讴歌中,表达着爱与美的人性,浓厚的色彩开展而来。细腻如诗的文字里,美丽的意境下什么东西好像没有变,好像又变了,随着白塔的坍塌,一些感情线似乎在悄然改变,那座塔原本可以装下一切的包容,可以享受一切的安静,陌生化的距离也因此慢慢拉开,象征着传统文明的逐渐消逝。先生对美好人性的渴望,是对自然文化的抉择,又或是揭示了文明和道德的驳论。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坑蒙拐骗的事件愈来愈上演,人们更加缺少了包容互助,这种情景使得文明也落后,不免与现实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冲突。枷锁下的人类文明里,我们把审美更靠近于远离世俗的田园世界里,才能不那么功利,唤醒出本性的美。
我静坐在书房,细听窗外的雨,雨声潺潺,心思也在欢喜与踌躇间穿梭,窗外雨里的人和事在闹市里隐去,我独自享受着这份寂静和恬淡的美丽,读着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在里面找到了通情之处,仿佛置身于那座与世隔绝的小镇,清澈的美丽,忧淡的美丽,在自然中长存,一下子温情如故,好像是我们每个人永恒追寻的“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