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千千万万遍
看完此书,脑海里一直回响着哈桑对阿米尔说的这句话,就如同自身亲耳听到般,余音绕耳,经久不息。
那是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与热爱所熔炼的,其中所包含的情感让人的灵魂也颤栗起来。
这本书带来的震撼足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相媲美,不同的是两者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及表达主题不同。
但不能辩驳的是它们都给我带来心灵的洗涤,自身的反思以及对世界的审视。
基于以前听过一些看过此书的朋友的介绍,在看它之前,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就在我脑海里固存,例如这是一本关于描写两个男人的怎么样的故事等等。
看完后,我为自己肤浅幼稚的想法感到羞惭,也切身体会到了绝不要只凭一家之言去评判一个人,书更亦如此。
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本书的好坏,皆取决于读者,要想了解是否为真正的好书,只有自己走进书里去,切身体会,切身思考。
全书以阿富汗上个世纪60年代为背景,作者采用了将回忆穿插在娓娓叙述的写作方式,通过对小人物的命运描写来揭示主题。
谴责战乱带给人民的灾害,映射阿富汗政权的动乱,世界大国领导者因一己私欲而发动战争。
书中人物之间的忠诚与背叛,爱与恨,堕落与救赎让人心头沉重,引人思考。
书的开头就先是倒叙,运用悬念引起我的好奇心,结构衔接巧妙,回忆与现实相互交织,给人以一种坐着时光机来回去看待他们的悲欢离合。
通过这虚与实的穿梭中,作者也深刻地展示阿米尔深埋内心深处的愧疚与自责。
无可否认的是,哈桑是个不令人讨厌的角色,但随着阅读的进度加深,我喜欢的人物从最初开头喜欢的哈桑渐渐变成了一开始我最讨厌的阿米尔。
许是作者第一人称的代入感,让我身临其境,书中所有人的命运齿轮皆在哈桑母亲生下他时启动。
而最终的导火线是那个追风筝大赛,自那后,所有潜藏内心的阴暗如魔鬼般复苏,蚕食着阿米尔的良知。
他对哈桑见死不救,栽赃陷害他,以期能够获得父亲对他的赞赏。
尽管我在对哈桑可怜的命运进行悲悯时,却渐渐无法对阿米尔进行道德上的谴责。
说到底,他也只不过是一个渴望父爱、有着嫉妒心的普通小孩。
相比于哈桑过早的成熟,对现实生活的认命而表现出来的似待宰的羔羊般的温顺忠诚,阿米尔才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孩,他对哈桑所做的一切在我们看来,是令人震惊的,不可原谅的。
可是,细细深思后,站在一个小孩子的角度,小孩子都是敏感的,他能够分辨地出哪些人是真的爱他,自出生就未见过亲生母亲一面,更何况母亲是因难产而死。
再者他将对母爱的渴求转化为父爱的渴望,从书中一些他对母亲生平事迹的渴求中可知,母爱的缺席让他内心缺乏安全感,再者小孩子占有欲强,让他敏感得意识到父亲对哈桑的关注多于自己,他就像被抢了心爱玩具的孩子,企图夺回玩具,但哈桑的忠诚善良更得父亲的亲睐。
在他那段因想要获得父亲的爱而不断努力的时光中,温厚善良的拉辛汗给了他父亲难以给予的爱与温暖,给了他鼓励和信心。幸好有他的存在,让阿米尔坚定了信念,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于这样的阿米尔,我们能谴责他吗?人的一生中谁不会犯错呢?更何况阿米尔已救赎自己。
如果说非要为阿米尔的错误找根源的话,所有的不幸皆起于阿米尔父亲,正所谓有因必有果,他的因结出了令人痛苦的果,却祸害着两个无辜的性命,让哈桑和阿米尔两人承受。
犹记拉辛汗曾对阿米尔说“有美德的人才会为自己的错误感到痛苦”
对阿米尔来说,曾经因年少的无知而对哈桑犯下的罪孽如噩梦般对他如影如随,他的内心承难喻的痛苦,在挣扎中,他选择了救赎自己。
犯错,是人一生中最不可避免的,人们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有的错误带来的伤害就像蝴蝶效应那般,我们无法估量,在伤害造成后,往往只是形式上地弥补,有多少人会真正地在内心中反思、救赎自己?
在面对难以抉择的局面时,我们选择的往往是逃避现实。
但是阿米尔没有,他就想那个年少时他与哈桑最喜欢的英雄索拉雷那般,勇敢地面对令他战栗的现实―回到战乱不定的阿富汗,勇敢得追到了他的风筝—人格的健全、良心的安稳。
时间是最无常的陪伴者,在将近十五年的故国别离,再重新踏上阿富汗的土地,对他来说,盘桓心中的是难以言说的复杂心情。
但最终,他在这片承载他少年时的悲欢与离合的故土结束了他的罪恶,在接受着阿塞夫的拳击时,他获得了心灵的自我拯救。
对于哈桑,我的唯一印象就是个忠诚温顺的仆人,他聪明机警,却因身份的不得见天日而沦为任人糟践的哈扎拉人。
尽管他不是,他不知道,但是他就是承受了不该承受的一切,我不知道他临死前知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但是我为他感到十分的悲哀。
可以说,这是个悲剧性十足的人物,身上拥有着令人敬仰的美德,却是以那样悲惨的结局结束生命。
从这本书中,我大概了解阿富汗复杂的政治形势。
塔利班,人民圣战组织等,这些词都是我读了书才接触到的,看完书后,我特意去百度了一下阿富汗,看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阿富汗人民生活安定,和顺美满。
现如今,却因恐怖主义的盛行而变得满目苍痍,我深深地感到和平是多么的重要。
对于生活在安定平稳中的我们是很难会体会到生活在那种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的感受,理解不了他们的感情,只能同情他们。
谢谢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一些东西,或许就如拉辛汗所说“罪行导致善念,才是救赎的开始”
我们犯了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勇于面对和救赎自己的勇气。
终其一生,哈桑都在努力做个追风筝的人,其实风筝可以幻化为友情、爱情、亲情或是其他。愿我们都能追到自己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