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导师交给我一个“宏大的任务”,把下载下来的百余篇文献整理成一份有条理的Word初稿。所看的文献跟我的课题方向关系基本不大,这是要干苦力的意思。
我有一个习惯,如果必须做一件看似跟我无关的事情,我会努力找到对自己有帮助的地方。这不,在帮老师整理完文档的同时,留下了这篇复盘文章,算是对自己付出的一个交代。
下面的思维导图是对本文的一个概述:
下面就对五个方面进行一一的阐述。
一、平台化整合
从一开始的下文献,到后来的阅读和整理归纳,期间用到了大量工具。
1、下文献
百度学术 + 谷歌学术 + 中国知网 + 维普和万方(辅助作用,部分中文文献知网没有)
这一次,老师并没有给我指出非常明确的关键词,所以我只能根据她提供的词自己摸索。
在百度学术尝试多个关键词找到合适的文章,然后去知网、维普、万方下载。
谷歌学术负责搜索英文文献。
2、阅读文献
CNKI E-study(知网出品) + Word + Endnote X7
1) 由于大多数是知网的文献,而CAJ阅读器打开速度慢,且要一个个打开;而CNKI E-study打开速度快,可导入文件夹。
2)Word用来整理文献摘要和结论,且使用导航窗格+标题样式的功能
3)CNKI E-Study 设置参考文献会新建一个Word文档,而且信息经常丢失,所以最终还是选用相对熟悉的Endnote X7 来标注
3、其他工具
1)文献下载好之后,要按年份给老师发所有文献的目录,利用到了一串代码——可以【快速提取文件名】
2)纸笔。把老师的要求写在纸上,边整理边看,因为我经常事情坐着坐着就会偏离预先的方向。
二、结构化思考
老师看到我第一次整理的内容之后,回复了三个字:还可以
随后,发了我一份Word文档,给我提供了一个框架:
非常清晰明了,一下子让我悟到文献综述的写作套路。之前,总以为多找一些文章,整合一下就行了……
三、迭代化精进
1)一开始看文献,只提取摘要
所有文献唯一的分类依据是:年份,其他方面毫无逻辑。我以为:老师只是想了解每篇文章大概在讲什么而已。自己在整个过程中只是担任了下载,摘抄的功能
2) 按照老师提供的框架进行整理
后来, 老师说我内容太乱,要求返工,并且跟我讲要把所有文献内容按照某个框架整理出来,还要根据文章类型具体分类,并且亲自给我示范了一遍。按照老师的方法去做,现在对于这个领域的知识,我一下子清晰了不少。
四、视觉化表达
从方便阅读和老师喜好的角度出发,不同标题用了不同的样式变化:具体通过改变颜色、字号、加粗、编号、行间距、段落间距调整来实现。
比如这样:
五、价值化连接
老师认为我的归纳能力还不错,于是选择让我来完成这个任务。
我也在这次任务中,从老师丰富的科研经历中了解到写文献综述的套路,并且在一遍遍虐稿中(有一种直觉,会经历第三次返工…)提升自己的归纳整合能力。
希望本文对您有启发。努力在看似无关的事情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