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喜事了。
今天(也就是北京时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属于我们自己国家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已达到44项,居世界第一位。
听说“思密达”做梦都在惦记着属于我们龙的传人的这项文化遗产。
不过,不是他们的东西,惦记也是白惦记。
随着春节的成功申遗,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后一些关于如何来保护春节的完整性和原真性的工作,也会被相关部门列出时间节点,定下与法律法规无悖的原则,积极并有效率地展开和推进。
关于保护春节的原真性这个话题,能够预判到的就是那些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和底蕴的民间习俗。
比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大年、吃年夜饭等,这一件件世代相传亘古不变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将成为被人们普遍尊重,被法律法规约束保护。
至于,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被扭曲、被禁止、被污名化了“放鞭炮”这件事,必将被纠正、被还原,以保证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不容篡改的历史价值。
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第44个申遗成功的项目——春节,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原真性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强调文化遗产应保持其原始状态和历史信息,不被篡改或伪造。
春节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有的完整性,不仅仅只是贴春联、放鞭炮、拜大年和全家团团圆圆吃顿年夜饭等这些物质层面的修复和保护。
必不可少的还有精神层面上的建设和重塑。
不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申报成功了44个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何在?
缺少了文化自信,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就很容易被垂涎三尺的“思密达”和“小日.子”们明目张胆地拿走。
事实上,有些人,觊觎我们的传统文化遗产早已经不是一天半天的事儿了。
必须承认的事实是:龙的传人们的文化认同感真的很强。身处世界各地的龙的传人们,在世界角角落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续写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篇章,令全世界都为之瞩目并感到震撼。
但是,文化认同的传播途径和方式是不是应该优化和创新?
防止“断代”,根治“弱化”,恐怕这两只手,哪只手都不应该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