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要被行为“骗”了
《看到孩子》提醒我,孩子的行为只是表象,真正需要关注的是背后的情绪与需求。如果我们只对行为本身作出反应,就容易陷入权力对抗,而忽略了孩子渴望被理解的心声。
二、规则与共情并行
育儿不是简单的“立规矩”或“无条件包容”,而是两者的平衡:
1.设定明确的行为边界
2.接纳并回应行为背后的感受
这样既维护了秩序,又给予了孩子安全感。
三、对抗时的五个关键步骤
当孩子公然挑战权威时,父母的回应方式至关重要:
- 深呼吸,稳住情绪
- 明确宣示规则
- 执行规则时避免贴标签
- 帮助孩子找到替代方式满足需求
- 事后一起复盘、练习自我控制
四、提前说出“真相”
提前告诉孩子“我知道你会不喜欢这个规则”,不仅能表达对他感受的尊重,还能创造共同解决问题的空间。
五、亲密与规则的重建
冲突时,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距离,而是父母的主动靠近。理解他的初衷,同时坚持规则,这才是真正的连接。
六、抱怨背后的信号
抱怨往往是“强烈愿望+无力感”的混合体。当我们感到恼火时,其实是触发了自己的情绪按钮。关注抱怨背后的动机,才能有效引导孩子释放情绪、找到解决办法。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育儿也是育己。看见孩子的情绪,接纳他们的不完美,同时保持规则与界限,才能在亲密与纪律之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