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真实的生存环境中,我们没有办法真正理解我们的认知对象,那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会犯一些错误,因为我们在信息收集阶段就开始犯错。
认知的非理性,就是没有办法正确认识我们想要了解的事物。通常我们做投资,第一步是先去了解一家公司,再去做决策。那第一步错了,后面的投资也不可能正确。
而投资前,对一家公司的有多少了解和调查,实际上都无法真正的了解这家公司。因为,人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
认知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反馈。
举例股票投资,你需要了解公司,看财报,听企业行业新闻。这些都是信息的收集。这个阶段就会犯错。
当你把所有信息收集到后,你的阅读过程,内心会有判断,这是信息加工阶段,又会犯错。
当你在信息加工的基础上,作出了投资决策,把信息输出出去,这是信息输出阶段,又会犯错。
在看到决策的盈亏结果,不断学习反省,吸取教训,但是这些反省是对的吗?而吸取的经验教训,也会重蹈覆辙。
【认知偏差都有哪些】
第一阶段,信息收集阶段会有,易记性偏差。日常我们的决策来源渠道,一类是所有被我们记住的信息,一类是还没有被记住的信息。
人的一种行为习惯,是搜集信息时,喜欢先在自己记忆库中找信息,容易被记住的你会认为它是真的。比如字母单词游戏,或者对比买熟悉不熟悉的股票。
哪些信息容易被你记住?心理学研究发现,事物的新近性、显著性、生动性、可想像性等影响人的记忆。
也就是,刚刚发生的事,容易从记忆库中提取,在决策的时候会更容易影响你。比如刚刚盈利或亏损,会影响下一步的投资。还有投资分析师排行榜,每次评选的时候,分析师都会比较活跃,希望让人们因为熟悉而产生信任。所以,下次投资,再看到各类排行榜,可以留意不要受到易记性偏差的影响。
第二类,没有被记住的信息——信息发生顺序影响决策。
首位效应。指在做决策的时候,给首次到达的信息赋予最大的权重。
举例,一见钟情。开始一见钟情,后来有点问题,但自己还是愿意接受。如果一见没钟情,后来你的对象再怎么好,都很难接受。
还有一种完全相反的的情况,末位效应。指最后到达的信息在做决策时赋予了最大的权重。比如:我推荐一只股票,A股票收益不错,但有风险;我再推荐一只股票,B股票有风险,但收益不错。
你觉得哪个好一点?也许你觉得B可能好一点,但是,其实两个是一回事。
那首位和末位都有影响,现实生活中该如何选择呢?看信息到达的速度和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