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对我们有多重要呢?前面有给大家提到过梅拉比安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7%内容+38%声音+55%肢体语言,这个公式适用于情感和态度的表述。我们的演讲要情理结合,入情入理,就少不了恰当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又包括了站姿,面部表情,手势,走位,眼神交流等等。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手势。
TED有一篇很著名的演说《Amy Cuddy:肢体语言塑造你自己》,揭示了肢体语言的秘密,在动物王国里,如果你扩张自己的肢体,向外伸展占满空间,会显得更大更强壮。而灵长类动物和人类也一样适用,当我们跑过终点赢得胜利的时候,会将自己的肢体最大幅度伸展开来,而我们沮丧低落的时候,会将自己蜷缩成一团,减少体积。而肢体语言对我们的心理来说有反作用,在你感受到负面情绪的时候如果将肢体打开来,也会给你良好的心理暗示——我是强壮而有力量的。
这个研究告诉我们,演讲的时候一定要用开放、舒展的肢体动作,尽量降低你的紧张感,又能让观众觉得你很自信。很多人一上台非常的紧张,会将双臂抱在胸前,背着手,或者插在裤兜里,两个手紧扣在一起,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常见的演讲者在运用手势方面的所犯的错误,是没有手势或者动作幅度太小。大部分的女性的手势幅度偏小,动作较软,在演讲的时候会显得没有力量。除非你是模仿某一个人物或者本身就是讲舞蹈的,否则尽量避免舞蹈动作,如兰花指等等。
如果希望保留一点女性化的元素,可以把拇指和食指微微分开,其余三根手指自然并拢。
在小场地演讲时,观众和你的距离较近,你的手势可以以肘关节为轴,指人或物的时候不要用一根手指去点,五指并拢,45度角上扬,手心朝上,力达指尖。
在大舞台演讲时,为了保证我们的动作能让坐得比较远的观众也看得清,较好的手势是以肩为轴,用你的手小臂,也要动你的大臂,幅度大一些,手心尽可能朝着观众。
手势是为你的内容服务的,在演讲之前根据你的演讲稿量身设计每一个动作和手势,比如当你谈到“当我十五岁的时候”,用手比的身高是否符合当时的身高?
当你想强调某一个重点的时候,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指尖捏在一起,无名指和小指自然蜷缩。
如果所说的人、事、物的距离或者时间离我们比较遥远,可以一只手臂指向远方,就像希拉里这样
向观众发出号召,鼓舞士气的时候,加点力度张开你的双臂,或者握拳举过头顶。
手势虽好,不宜过多。你不需要每句话都有手势,隔两三句话动一动,手势摆出去之后不要马上收回来,尽量停留三秒到五秒。大部分时间在你没有动作的时候,双臂自然下垂,手心朝向观众,双手停留在衣襟下摆的位置。
有的人平演讲时会流露出自然的有力的手势,这可谓是一种天然的优势,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做好手势是需要刻意练习的。对着镜子看一下你比的位置是否恰当?是否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