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粗略读完。这本书现在是高中生必读书目,从前没有读过,今年买了。读完之后,感觉是让中学生了解中国农村的人情世故。当然,现在农村的情况和八九十年之前是有很大不同的。但是,还有很多情况没有多大的变化。即使学生读的不太懂,读懂能懂的就好了。我自己也有一部分似是而非,不过作者近百年之前就有这样的认识和研究,确实很了不起。
2、马伯庸《食南之徒》。看完这部小说,很明白了马伯庸就是历史学家。他为了证明因为食物的原因,南越国被大汉灭掉,扩充了国家版图,他设计了一部有关美食的大戏。这部戏证明了大的历史事件能决定小人物的命运,同时一个小人物的努力也可能改变历史。美食只是外壳,温情才是底色。
3、《李白传》阅读完毕,有三点感受。其一,李白的宿命——他始终是一个幼稚而单纯的学者,但是他终生追求的却是兼济天下的大任。这也是他一生的悲剧,那个政治家首先不是政客。而他连政客也不合格,他最大限度只能算一个想入世的狂热分子,到六十岁还想缠玉带、持玉笏。他政治上的幼稚,不仅是年轻时轻信张垍,到了暮年竟然错投永王李麟,导致花甲之年还有牢狱之灾。所以他的悲剧是一只兔子硬要和一群狐狸抢工作,而且一抢就是一生。其二,李白嗜酒而不通俗务,最不幸的是他的两任妻子也一样。许氏身体孱弱,性格懦弱。宗氏好道,又无儿女,也是闲云野鹤的性格。所以李白做事总是束手束脚,没有坚强的后盾,时常担忧家里生活困难。其三,李白散淡、不羁的性格,以及自己常年在外游历,居无定所的经历,疏于儿女的教育,以至于儿女平庸无能,缺少在那个时代胜任生活的能力。所以说:我们虽然可以不世俗,但是仍要有世俗的能力。斯人已逝,虽过千年,仍不仅唏嘘。
4、《鼠疫》断断续续看了快半个月,这在我阅读小说的历史上是一个个例。通常一本小说在我手上,快的一两天,慢点的也就三四天左右。但是这本书我一直放放,又拾起,最终看完已经十四五天了。里厄大夫的医者仁心,塔鲁的善良大义,还有郎贝尔最后的感召回头,当然也有科塔尔的自私暴戾。每个人在作者笔下都是一个客观而活生生的人,作者尽量没有感情的偏袒,让读者自己甄别。小说中写到很多感染鼠疫而死的人,但是死法各不相同。起初,普通的鼠疫患者最后都是咯血,呼吸困难,还有身上的脓包感染而死。到了帕纳卢神父时候,看到的是一个力求有尊严、体面的死去的智者。因为瘟疫的严重,大量的死者连最后的体面都没有。来不及掩埋的死者被分成两个大坑,一个男性,一个女性。和动物不同的就是被分性别集体掩埋。他们一个个紧紧挨着、挤压着,层层叠叠的堆砌。而塔鲁是在鼠疫马上就要结束时感染上的,他突然就不行了。在全城的人已经准备欢庆战胜瘟疫的时候,这个善良而伟大的人,在黎明到来之前死了。同样伟大的里厄大夫也在这时失去了他的妻子,鼠疫中他经历了太多的死亡,以至于最后朋友和亲人的离去,他的反应反而是平和和冷静的。书的结尾处,那个从开始就病病歪歪,经历鼠疫仍然如此的老人说:苦乐全有,才算得上一个世界。是的,作者最后也说:鼠疫究竟是什么呢?鼠疫就是生活,如此而已。
想到三年疫情时候,有些画面好像被快进。而有些片段又好像被定格。快进的是每天日复一日的重复,很少有变化的日子。定格的是和父亲最后的那几个月陪伴,最后再也不会有的日子!还有深夜空无一人的街道,真的一个人都没有,很玄幻,很不真实的场面。是的,有苦有乐才是人间。
5、钱理群的《钱理群读鲁迅》。勒庞的《乌合之众》。这两本书好像读了,又好像没有读过。你说没有阅读,真真正正的努力读了快十几天;你说认真读了,现在竟然说不上一二三。前者还好一些,起码以后教授鲁迅文章之时,一定要先认真细读文章,抛开他的一切标签,只认真研读即可。而后者只是认识到群体的劣根性,认识到少数鼓吹、煽动、引诱那些无脑群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