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之前,鲁迅先生曾经写过那篇人深省的文章,名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依照先生所论,中国的精神是在那些民族的脊梁上体现的,此所以为我中华数千年以来之存身之根本。而先生讴歌之精神,常在于寥寥数人也,何也?绝大多数人没有发宏愿望所至也。多数人活着是为了自己活着,而只有少数人是为了大多数人活着,所以这些人成了精神的领袖,成了民族的脊梁。
这倒不是说大多数人为自己而活是不对的,人为自己而活,当然无可厚非,不必苛责。古话有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何也?因为在这个世上求得自己的生存为第一要义,设若是生存之根本尚且不能满足,何谈以精神享受。故管子数千年前就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此可谓至理名言,我们总不能和流浪的人说着精神的修行,总不能和乞讨者说着齐家治国平天下。故在精神之上,当有物质为依托,我们曾经在上学时,经济学的课堂上,老师常常对我们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基础为依托的精神世界,是虚幻的,空洞的,不合于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故而柏拉图的“乌托邦”流于空想,傅里叶的学说成为形式,以至于这个美好名字成为人心不可高攀的代名词。
我们的存在是在于现实的基础上的,是依靠着粮食和水而存活,这点是绝对没有办法改变的,虽有伯夷的志向,但是不食周粟,只撷采薇,注定是生存不下去的。我们虽然佩服伯夷的骨气,但伯夷当时在的土地已经尽为周土了,按照老祖宗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伯夷所居之处,岂不是也是周土,所采之薇,难道不是周土之薇吗?当然这种说法是有一些强辩了,诸君看看就好。
我并没有贬低骨气的意思,伯夷的骨气是我们千古传诵的,是节气的代表。我只是在思考着我们大多数人对于物质的想法。成为伟人的毕竟在少数人,能够开千年文脉先河的也毕竟是少数人,数千年以来,虽有恒河之沙的文人志士,但是对于民族思想有大影响的只有寥寥数人。大成至圣先师算一个;西出函谷关,留下五千多字的老子算一个;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算一个;被称为完人的王阳明算一个。屈指算来,数千年以来,所出的帝王将相不知凡几,但是能够为后世所设行为规范的实在是少。此绝非立大志者,且聪颖者不能至也。
南怀瑾先生曾经在论佛中讲述了三类人,第一类是聪明的人,能够觉悟的人,可以去学佛。第二类是愚笨的人,但是肯下功夫的,可以去学佛。第三类是中间派的,他不提倡这类人去学佛,何也?因为佛学太精深了,非得穷究极理不可,而中间的大多数人都想着能够一蹴而就,不能恒心的坚持下来。这样的毛病其实是通用的,掐头去尾的大多数人,是这个社会的中间派,也是社会的中间力量,所以我们更应该躬身自省,尽早的发现自我的兴趣所在,坚持下去。这个发志,有大宏愿,但是更多的是要立足于现实的土壤,而绝非像巴格达的空中花园,看似美丽。实则虚幻。极易在现实冲击之下,成为历史的尘埃。作用于自身来说,就是形成悲观主义。
其实,何为悲观主义呢?我想大多数人心中自有考量。从叔本华的角度来书,他认为人是生而痛苦的,故,所以消极其实是有好处的。加缪的荒诞的哲学中对于悲观亦是加以夸赞。我虽然并不是很认同其观点,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一些赞同的。消极非是绝对的不好,当然亦非是绝对的好。我们探讨消极的来源,不难发现,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在于我们内心对于现实生活的焦虑,而这种焦虑冲击了我们的平常心,使得我们不能用理智来面对生活,以至于产生消极的情趣。从此方面来说,消极亦是自省的一种情绪表达,非是绝对性质的阴暗情绪。
消极的时候,是我们自省的时候,但是被许多人忽略了,只是一味的自我消沉下去,何也?因为人性如此,常常对未知产生迷茫,对现实的不确定产生恐惧,而这种情绪又加深了这种消极。我们要指出的是,我们即便在消极中也不应该放弃自我反省了觉悟,而不是陷入消极的负面境地。
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平凡的度过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也没有多少的花前月下浪漫,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惆怅。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在极为平淡的日子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没有什么好反驳的,因为事实即是如此。二十四史中都是王侯将相的故事,虽然让人心驰神往,但要面对现实的是,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绝大多数的平凡人都是碌碌无名的,不能入世家,或列传。这才是常态。
您或者会说,我这种思想太过于消极,人应当是有追求的,要不然来此世上一遭,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去,什么都没有留下,也没有带走,岂不是白来一趟吗?
是的啊,我们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我曾经也是这么想的。小时候书堂中常有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至今不忘,时时萦绕在耳,不敢忘却。当初曾经立下过许多的志愿,想过很多美好的梦想。但实现的寥寥无几。愈是长大,愈是明白了一件事:有很多事,很多梦想,只是小时候的梦想。等到长大,梦想就变成梦了。
当然也有许多的励志人物,我不想去列举。因为这类人都有一个必要的心理素质,能够持守内心,坚持自己信念不动摇,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即便不为人理解,被人嘲讽,也能不为所动,这种人的意志,就像是保尔.柯察金那样,水里来,火里去,练就了一身刀枪不入的心理素质,所以他们的成功绝不是必然。绝不是我们看几本励志小说,听几场励志的演讲,再坚持几天就能成功的。我曾听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们中的90%的人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但是实际上里面有90%的人没才可遇。那为什么我们觉得自己有才可用,不愿意承认自己无才可用呢?也许这就是民族的斗争精神,你越是看不起我,我就越证明给你看,就是不服输。这种精神支撑了我们数千年,一直延绵不绝。
这种精神绝对是好的,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说着自己怀才不遇,恨比天高,那社会的就不得安宁了。一个社会的构成总是金字塔形的,自上而下,上层的掌握着生产资料,而下层的掌控着劳动力。人人都想着向上一级流动,这点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只要是君子之道,无可厚非。我们被教育的不就是水往高处走吗?只要社会阶层保持流动性,下面的能向上流动,不至于封死,就一切太平。
立足于存在的现状,而去努力,在平凡中发掘属于自己那一道光,虽然不是星光万丈,只是萤光闪闪,这也挺好,无论是哪一道光芒,只要是属于自己就好。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中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我们虽然平凡,虽然平淡,但是我们也能发光,也能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