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说明的是,我是穷人,我没有考上北大。所以大家尽可放心,这篇文章对富人和清华并没有什么偏见。
从2011年《寒门再难出贵子》一文发表开始,似乎每年高考的话题必然会牵涉到“贫穷”“教育不公”“北大”“名校”等这些字眼。而这些问题也仅仅是六月高考成为热点,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气愤或感动地看完,然后点开了另一篇推送,或者是某某明星出轨、或者是某某明星女儿的成绩单,抑或是skr和freestyle……嗯,偶尔也为性侵和疫苗事件拍桌,生活已经够操蛋,为什么不选择看开一点?
一张2017年录取情况的图中,超过十人的学校都属于省会城市,北京、浙江、河北、湖南、湖北是录取人数最多的五省。成功通过专项计划进入北大的人数不到60,而北大总共招生三千多位本科生。更为惨烈的是,近九成的贫困村几年来都是“零一本”的情况!
我就是贫困村长大的孩子,上大学前连电脑都没摸过几次。而我从小到大上学的学校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硬件设备,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如果你问我中学毕业水平考试不是要考计算机吗?没错,当时是考了计算机,但学的都是最基本的内容,上机课也被文化课占据,因为授课老师比我们更清楚:只有想尽办法提升大家的分数,才能考个更好的学校,见识更广阔的世界。说真的,如果不是当年他们硬压着我们在体育课上做习题,硬压着我们早上六点四十到教室,晚上教师熄灯的时候再回宿舍,我也不会在高考时取得还看得过去的成绩。而这些都是我们拼尽全力才能获得的啊。
然而到了大学我,发现同宿舍的五个舍友中,一个爸妈是市电视台记者,一个是大学或高中老师,一个是公司老板,还有银行经理和很牛的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而我,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只上了两年学,母亲上完初中……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都是幸运的,从小到大走的都是上坡路,一次次转折让我遇到更多优秀的人,室友们身上都闪耀着我不曾拥有的亮点,可她们却从未因此而另眼看我,也不觉得和我相处时我比她们低等。从A那里学会深入思考社会现状,从B那里学会怎么克服恐惧与导师相处,从C那里学会唱歌和跳舞,从D那里学会使用各种软件,玩转社团……可以说,如果没有高考这个门板,我就不会见识更加多样的世界,也不会知道,人家除了学习比你好,还在方方面面碾压你!
初中班上会有校园凌霸和混社会现象,并且男孩子以抽烟喝酒打群架为荣,女孩子沉迷化妆打扮看小说,可怕的是,这些孩子大部分家庭情况非常糟糕,穿着打扮学着非主流,爸妈常年外出打工无法管教,长此以往即便是责任心再强的老师也只能听之任之,学习差的一塌糊涂却不自知,三年级还没念完就辍学去广东进鞋厂。而常常考全年级第一的爸爸是当官的,妈妈是生意人,除了上课听讲一放学就有家里的车接到补习班上英语上数学,或者是学舞蹈学钢琴学画画。而我只能笨拙地用他们玩的时间多背一个单词,多看一篇散文,积累词汇,最后还是考不过请了城里最好的老师进行家教的那个第一,现在这个女孩子在浙大。我不敢想象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这两类同学所养育的孩子之间差距会有多大,也不敢想象有多少那么年轻不懂事就放纵自己的同学多久之后会幡然悔悟,悔不当初,而自己的孩子又将重蹈覆辙。
再说一个例子,去年暑假我没回家在学校附近找了一个家教的兼职,教两位女孩子的英语和语文阅读,备好课后去了她们课间缠住你问各种问题,一年级背《论语》背《弟子规》,二年级参加全国小学生作文演讲朗诵比赛,三年级考韩语等级证书,周末上各种新东方补习班,每天晚上还请了外教全英练口语,四年级《红楼梦》已经看了两遍,顺遍当着我的面背出了黛玉葬花词,甚至还在空余时间聊起了她们一家在马来西亚别墅中某次家庭聚会喝的红酒……在我曾经的生活圈子中,成绩不好的孩子才会请家教,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试卷她考了97分,阅读理解扣两分,作文扣一分,她说她妈妈觉得她成绩不好,尤其是阅读理解,班上还有一个考了99。我可能是对家教有什么无解,发现自己好像没有能力带好这两个四年级的小女生了。
而我小学的同学里,语文成绩九十五分以上的,寥寥无几。更别说接近满分了。就今年考上北大的王心怡同学而言,首先我认为她并不算贫穷。真正的贫穷,是那些精神物质都贫穷却不自知的人,但你能和这样的人去谈贫穷吗?从小学到高中的领军人物,加上乐观开朗的性格,王心怡无疑是幸运的,原生家庭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个人天赋与勤奋、省级重点中学的优秀师资,种种因素的叠加最终成就一个刚刚过线的北大。有多少比她还贫困的孩子,花了比她所花还多的时间,无奈却因为极差的学习氛围和非常不负责任的老师,导致与大学失之交臂,郁郁一生?
还好大学三年,教会了我不要为个人暂时的贫穷与无知感到不安和胆怯,也不要让普通平凡的家境束缚你对未来成长空间的渴望。新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每个人都成为发声的主体,娱乐看点肆意横行,出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进场的权利。金钱至上的社会,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足到没有合适之物投喂你膨胀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