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网络
“数学卷子,满分是一百分,我可以考零分到一百分之间的任何分数。你让我考99分,那我改错一个小单位。”
郑吉豪这样形容他初中阶段学数学的心态。是什么方式让他在做题时这么收放自如呢?
改变学习心态,不要担心考试成绩,而是把学习内化成一种求知欲。不要为了多做题可以帮助某一次考试考高分,而是要发自内心地觉得做题可以填补上知识的空白。这样在解题时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学习也会变得轻松又有动力。
其次,学习需要多思考。独立思考,并不是止于解决问题的表层,也要去深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许多人遇到难题时,可能想一会儿,觉得没有头绪,放弃思考。搜出答案后,又暗自伤心为什么当初不再多想一会儿。
在郑吉豪看来,做题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一个小时想不出来,他就会想一个半小时。再想不出来,则会记下来第二天问老师。
为了把作业完成而放弃思考,或者思考了一半就随便找个答案应付过去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日复一日,很多人就渐渐地放弃了思考的机会。
另外,郑吉豪说,如果学习数学真有什么窍门的话,那就是自己去推导公式。
现在许多孩子在学习时,都是死记硬背定理与公式,认为记住了就等于学会了。但其实从认知层面上来说,他们漏掉了很多思维方式。
在遇到新的定理公式时,他会一步步地重新还原公式产生的过程,去看公式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在什么样的情况被推导出来。公式的出现解决了人们的哪些问题。
就这样一环套着一环,不断思考。很多知识都是环环相套。一环打通,其它知识自然能够触类旁通。
即便考试的时候,他忘了某一个定理的公式是什么,他也会不慌不忙地当场推出来。
在很多人看来浪费时间的事情,他却不以为然。
讨论与独自思考的利弊
有的人了解比赛规则后,喜欢聚在一起讨论,而他则喜欢静静地思考。
这一次也是如此。有的选手学过图论的知识,加上很多人一起讨论,他们很快找到了解决方法。而当时郑吉豪看到规则后,则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一个人躲在角落思考的他,完全没有被其他人的行动影响。不知道过了多久,他推出了规则对应的两种解决方案。后来,有老师告诉他,这就是著名的欧拉定理。
这位年轻人也没想到自己会与著名的数学家心有灵犀。问及他是否后悔没有和其他同学讨论,止步于三十强。没想到他淡然地说道,“我倒没觉得后悔。倒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发现了欧拉定理,让我非常开心。”
“福尔摩斯”探案
福尔摩斯总是能够观察到别人不易发现的蛛丝马迹,而这些不起眼的小细节在侦破案件时,帮助他们快速办案。
敏锐的观察能力其实并不是福尔摩斯某一次的积累,得益于平日他在生活中的细心观察。
郑吉豪坦言,最强大脑比赛中,有很多考察选手的观察能力的题目。他平日养成的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则在他解题时助力不少。
就拿生活中的小事情来说,他会把宿舍到教室上课的路线精确到步数,也会去考虑某个时间电梯的人流量,以此来判断电梯会停在哪一层。如果先去忙其他事的话,回来时电梯是否正巧到达。
有一次,他出去玩,在回去的车上,闲着无聊,他就开始观察出租车司机,并开始了一对一的尬聊模式。
问司机,“你这个车是上个月买的吧?”
“你怎么知道的?”
问司机,“你上上周开始开滴滴的吧?”
“你是不是哪里看到的?”
问司机,“你每天晚上开三个多小时车很累吧?”
“诶,你怎么知道我开三个小时的。”
问司机,“你是不是接过至少两次我们学校的学生?”
“真的,一次捞品城一次欧尚,美国人很吵。”
还有很多问题没问,比如猜测司机住在常熟的北面;司机驾照近两年才学的;家里可能产生了变故,很大概率是车祸;司机大概五十多岁,孩子在外地上学等。
问及他是如何看出来,他说,车上有很多细节,比如说车行驶的里程数、司机开车的熟练程度、座椅的位置等,都是他观察的依据。
就像很多人一开始对学心理学的人会有误解一样,觉得跟这个人聊天,他都知道了自己的心理。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也会有点恐惧。觉得这个小孩子这么善于观察,跟他一起玩岂不是他都把我看透了。
其实,郑同学说道,他自己观察别人时,都是无功利,不是带着心机。观察更多源于无聊的时候。
那如何get这种强大的观察能力?郑同学也大方地回答,主要有三个小技巧。
第一,要保持适当的安静。现在的很多孩子喜欢社交,朋友圈、微博、ins等都非常活跃;有的则沉迷在游戏世界,无法自拔。作为00后的青少年,他非常理解青少年渴望关注的心态,也渴望寻找同类,寻找知己,找到归属感。
这些社交或游戏类的都可以玩,他自己也会去玩,但是凡事皆要有度,不能沉浸其中。如果把这些当作主业,就荒废了太多时间,有点舍本逐末。
第二,得益于他自己平时有意识地去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不去死读书。正如上面提到,他并不会开车。通过他与出租车司机的聊天,可以看出,郑吉豪对汽车的相关知识非常了解。
说到底,这也与一个人的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关系。采访中,郑同学说,他最近因为去录节目,缺了很多课。不过,他一点都不担心。利用课下的时间,自己去看书,找资料,把该学会的知识点补回来。
另外,观察积累并不是停留在事情的表层,他更想要去探寻更深奥的知识。采访过程中,他提到自己之前写的一篇文章,即为什么人要去学习超过自己生活范围的知识。
在他看来,人要保持对细微变化及事物背后原理的敏感。
uwc的宽松包容
“最强大脑”得益于宽松的学校氛围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正如,“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也非常巨大。
郑吉豪和我们分享,他自己是一个喜欢夜间思考的人。有的时候,下午三点放学,他就回去睡觉,然后睡醒起床吃饭,吃完饭回去再睡觉。等大家都进入了梦乡,他就起床,沉浸到自己的世界里,去思考热爱的东西。
另一方面,越是自由的环境,其实对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要求越高。
全球UWC的录取率为每年所有申请者总数的5%,意味着每20名申请者中只有一名学生有幸被录取。这样的录取率几乎与哈佛、耶鲁的考生录取比例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