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徐皓峰的《刀与星辰》,以往没怎么从电影人写影评的角度,去看待电影,这似乎有了一种从业人员总结方法论的意味。
在若干篇影评中,徐强调的,是电影呈现出的价值,或者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从剧作的角度,从导演的角度,从历史传承的角度,都是需要仔细探究的。
这就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哪怕我们感觉自己在看一部荒诞无厘头的电影,那 部电影也会有自己想表达的价值。
用这样的眼光,去看《毒舌大壮》,虽然有些吃力,但还是能看出与平时观影不同的感受。画面之外,也许真有想表达的内容。
毒舌大壮的故事,非常商业化,一个律师的起落,一段官司的输赢,最终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赢得公道和官司。并将坏人纳入法律的追究中——但结果未知。
类似压抑许久,龙王归来的爽文设置,和黄子华的精湛表演,撑起120分钟无尿点的电影。但这表面,也不是香港票房历史第一的绝对理由。目前票房已过9000万,下片时超亿元几乎板上钉钉。
我想,香港是被压抑久了,他们以弹丸之地,想举翻天覆地之事,可谓在错误的道路,错误的时间,用错误的方式,浪费了十几年光景。
如今的香港,以我从07年到18年这十年几乎每年都去一两次的经历,和疫情放开之后,沸沸扬扬的“普通话”事件对照来看,似以陷入泥沼,港人若不认清现实,顺应时代,那这个别扭尴尬的局面,必将导致东方之珠,变成东方一只猪。
原因就在于特殊原因造成的港人的无根状态,缺少了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所以回想起来,我们看到的港片,价值观永远是个人/小人物的奋斗,缺少集体的背景。也从未有哪一方管理者,因地制宜的灌输和培养属于香港这种特殊地方的特殊价值观。两种社会制度的挤压,不知怎的,让港人变得故步自封,看不到外界的变化。
尤其是这几年,香港人过得可太不如意,找不到情感的宣泄口,特别是底层,平民,年轻人,而这几年流行的本土港片,讲述的,也大多数是这种底层的痛苦和压抑的情结。谁愿意去电影院再憋屈俩小时?
毒舌大壮的出现,恰似一缕春风拂过,你要小人物,我有,你要爽文我也有,你要对抗权贵阶级,我更有。如果说从影片传递的价值来看,似乎是一种反抗和以小博大的价值精神。
至于影片本身,我想绝不是历史票房第一的质量,种种drama的桥段,不合逻辑的转折,不具有说服力的庭审内容——当然,这否认不了黄子华出色的个人表现——还有林保怡以廉政公署形象出现的客串莫名其妙,其实最后那场戏有没有他并不关键。也可能是删掉了一些镜头。
电影还有一两周在内地公映,期待内地的票房表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