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妈妈去新华书店买回来一本《小学生100篇获奖作文选》送给我,我高兴极了。这是属于我的第一本课外书,自然喜爱的不得了,吃饭也看,上厕所也看,一口气就看完了。后来无书可读的日子里,我只好继续读作文选。90年代,家庭作业和考试都很少,更没有打卡,村小的我们自然也无法听到一堂高质量的作文课。而我因为反复读100篇获奖作文,积累了一些好词好句,无形中模仿了一些写人记事的方法。所以,我的作文常常被当做范文来读,贴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上。
四年级的时候,隔壁娟娟的爸妈从广东回来给她买了一本《皮皮鲁和鲁西西》,娟娟不爱看,我就隔三差五地问她借,至少完整地读过3遍。我记得第二次借来的时候,刚好村里有人结婚,我跟奶奶去吃席。我带着书去,一边吃席一边迫不及待地看书。这下子整个村里传开了,说某某家的女孩吃饭都看书,以后肯定不得了。说的我挺不好意思,但这不怪我,因为在此之前我从未看过如此有趣的书。书里面乖学生会长耳朵,而皮皮鲁调皮捣蛋不会长耳朵,于是他想了很多招。鲁西西打开罐头,居然蹦出五个拇指大小的小人,还会说话。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我爱看书,于是村小的几名老师把家里仅有的几本书都拿给我看。我记得两名语文老师给过我3、4本作文集,徐校长给了两本奥数书,一位数学老师把《三国演义》借给我看。村里还有两三个上初中的孩子,我爸爸会去帮我借书,更多的时候他们也只有课本借给我看。
因为书太稀缺了,我十分珍惜,从不乱写乱画,小心爱护,早日读完归还。借来的书一般都破迫不及待一口气读完,再读一遍,才舍得还给人家。而老师给的书,我可以慢慢看,尤其是两本奥数。后来,我去乡里参加数学竞赛考了第1名,去县里参加数学竞赛获得了三等奖,我想肯定跟我琢磨过这两本书有关。因为那个年代,没有人指导我做奥数题,更别提奥数班。
六一儿童节的那天,学校放假,爸爸给我10元钱,让我自己拿着约上同学去县城玩下。我拿着钱约上同学,还特意戴着“大队委”袖标去县城。走了一小时路,很渴,一进城就花两毛钱买了根冰棒,吃完就直奔新华书店。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让我爱不释手,我拿了一本童话书开始看。不一会儿语文老师也来了,他掏钱买了两本作文书叫我拿着,大家一起轮流看,然后就走了。等到肚子开始咕咕叫,我们才起身,我花8.8元买了一本《一千零一夜》,另一个有10元零花钱的同学买了一本《格林童话》,其他同学只有1元零花钱只够买冰棒和包子。
回村的路上,我们一边看书一边走路,走走停停,过完莲花桥,我买的童话书已经看完了。于是我和另一位同学开始交换书看。
那天,是我第一次接触童话书,比课本有趣多了,简直不可思议,动物还可以说话,凶猛的老虎和胆小的兔子还可以做朋友。可是我已经12岁了,才开始读童话,虽然半信半疑,但我依然记得当时迫切想要读完的心情。
大概在我读五年级的时候,后屋的叔叔有几本武侠书,还有一些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带回来一些《江门文艺》和《知音》。我照单全收,而这些大人看的书,妈妈是不准我看的。我就偷偷地看,躲在被子里看,蹲在厕所里看。
如今,人生半熟,回望来路,小学阶段是我阅读欲最强的时候。如此爱读,如此四处搜罗,整个小学阶段,读过的课外书依然屈指可数。有几本是教辅材料,还有几本少儿不宜,优质的书不过3、5本,而且题材单一。跟城里的孩子比起来,知识量实在少的可怜。
求知若渴的年纪啊,就这样错过了大量阅读。我是如此的渴求,以至于上大学后,我不进文学社,而是进读者社。做了妈妈后,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儿子阅读,工作后,别人囤口红我屯书,尽管后来我没那么爱看书了,但还是爱书,喜欢买书。
其实,我知道我是在补偿童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