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社会学著作,在浩如烟海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中,它无疑是一部令人瞩目的经典之作。作者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依曼,她在书中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群体压力时,如何因害怕被孤立而选择沉默,从而形成了所谓的“沉默的螺旋”。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一、三块基石。
1、人们拥有评估公众情绪趋势的能力。人们天生就会评估当下或未来的公众情绪,能够感知并察觉到社会风气和舆论的变化。
2、个体拥有被孤立的恐惧。人们害怕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而不得不随大流。
3、人们不愿意表达得不到支持的观点。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观念正在扩散中,人们就能自信地公开发表他的观念;而那些发现个人观念正在失去影响的个体,则倾向于采取更加保守的态度。
二、恐惧支配的沉默。
书中首先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我们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却仍然选择保持沉默?诺依曼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这背后隐藏着一种强大的社会心理机制。她指出,当个体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会产生一种“被孤立的恐惧”,这种恐惧会促使他们选择沉默,而不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现象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尤为明显,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行往往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为了避免被孤立或受到攻击,很多人选择了沉默。诺依曼认为,这种沉默的螺旋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加速,使得少数派的声音越来越微弱,直至完全消失。的确,结合现实生活中看,我们不难发现,当一种风气或者对某件事的说法在最初可能会有多种声音,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最后就只会剩下一种声音,这就是我们身边的“沉默螺旋”。
三、总结
《沉默的螺旋》不仅揭示了公众舆论的形成机制,也对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个体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在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公众舆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然而,在这个看似自由开放的时代,我们是否真的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呢?还是会在无形中被沉默的螺旋所束缚?
摘抄:
①即便人们清楚地看到某件事是错误的,但是如果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会让自己陷入孤立的话,那么人们就会陷入沉默;相反,所谓的舆论——那些人们可以公开表达而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孤立境地的想法和行为方式——则成为代表好品味和正确的道德观的普遍性的共识。
②人性的弱点使人们依赖于自身对周围世界的判断权能,也就是人们的敏感的社会皮肤,即为他们的社会性本质。
③公共意见是指在有正义的领域中人们能够公开表达而不至于使自己陷于孤立的意见。
④对于违反世俗社会的行为,人们也往往会存在侥幸心理,期望违法行为不被发现,因而免于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