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空心村党建工作面临的党员老龄化、流动党员管理难、党组织凝聚力弱、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结合基层实践经验,形成以下探索实践和意见建议。
一、“空心村”党建的创新路径
一是实施返乡人才“引育用”工程。一方面培育“本土头雁”,选拔返乡创业人员、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担任村“两委”成员,通过专题培训、结对帮扶,提升其带领发展能力。一方面实施“归雁计划”,出台政策吸引人才返乡,如提供创业补贴、优先纳入党员发展对象,设立“乡贤党支部”,推动“人才回乡、资源回流”。
二是实行流动党员“双向管理”。一方面建立流动党员台账,通过村党组织摸底排查,掌握外出党员流向、联系方式、从业情况,依托“学习强国”“党员教育管理平台”等线上渠道,定期推送学习资料、通报村情动态,确保“流动不流失”。一方面搭建“云端党支部”,针对长期在外的年轻党员,组建微信/钉钉线上党支部,开展“云党课”“云议事”,鼓励参与家乡规划、矛盾调解等事务,增强归属感。
三是加快“智慧党建”平台建设。一方面建设“智慧党建”平台,整合党员管理、便民服务、政策宣传等功能,通过小程序实现党费缴纳、活动报名、意见反馈“一键办理”,解决留守党员“参会难”问题。一方面推行“党建+民生”精准服务,针对留守老人、儿童等群体,组织党员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通过短视频连线、定期上门走访,提供代购代办、健康关怀等服务,将党组织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四是推动多方资源整合联动。一方面与“三新”、企业、社区党组织结对,引入资金、技术、人才,做足“土”“特”“产”文章,开发“特产+”“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新兴产业项目落地,以集体经济发展夯实党建物质基础。一方面建立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机制,明确部分收益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和村民分红,推行“党员带头创业、带领致富”双带工程,对领办项目的党员给予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
二、改进“空心村”党建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强化组织引领,推动跨域联动。一是推广“中心村党委”“联合党支部”模式,以地缘、产业为纽带整合资源,构建“大党建”协同治理格局。强化经费保障和政策倾斜,允许“联建共建”村统筹使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二是探索“数字党建”平台,利用远程教育相关载体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提升组织生活参与度。
(二)完善人才机制,夯实基层基础。一是建立“引、育、留”全链条机制,定向吸引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乡贤等群体返乡任职,全面提高基层干部待遇水平。二是实施“村干部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如“书记讲堂”“跨村联任”等方式配备复合型带头人。三是全面提升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人选能力水平,将留村工作意愿强烈的后备力量放到关键岗位上跟岗锻炼,并给予相应待遇补助。
(三)深化服务创新,增强群众获得感。一是推行“民生需求清单”制度,聚焦“一老一小”群体,建设长者食堂、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等常态化服务设施。二是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探索“政府兜底+社会运营”模式,提升服务精准性和可持续性。
(四)推动产业振兴,壮大集体经济。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文化研学等产业,学习推广村村联建、村企联营、集群联构、跨村联任、飞地联资等经验做法。二是设立村级产业孵化基金,支持各村党员带头创业,积极培育电商、民宿等新业态,拓宽增收渠道。
(五)健全制度保障,巩固长效机制。一是上级党委“下沉指导”,建立领导干部包村联系制度,定期到村调研党建问题,帮助协调解决资源短缺、人才不足等难题;推动机关党支部与空心村党组织结对,开展“支部联建、党员联帮”。二是建立“动态监测评估”机制,重点考核党员作用发挥、集体经济发展、群众满意度等指标,倒逼工作实效。
破解“空心村”党建难题需坚持系统思维,以组织优化聚合力、以人才振兴强根基、以服务创新暖民心、以产业融合促发展。作为组织部门,要抓好党建引领“主心骨”,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党建与治理、经济、文化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推动“空心村”向“实心村”“幸福村”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