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的人活得自由洒脱,活出了自己或者说为自己而活。而有的人活得拘谨纠结,他们被绑在某种关系或者某个角色里不能动弹,经常会被别人情绪左右,活在他人的目光中,他们似乎一直在为别人而活。能活成自己的人是何其幸运,那不能为自己而活的人原因何在呢?
没有活出自己的人,可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别人的喜怒哀乐我为什么会觉得是我的错?对方离开我为什么我会觉得都是我不够好?这些问题的背后都隐隐地藏着我们的不安。那么这份深深不安是怎么造成的呢?心理学上认为这种感觉和责任错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幼时的不安全依恋所致。就是人生的第一场关系,即我们和养育者之间不健康的关系造成的。幼崽对养育者的依恋是动物的本能,人自然也不例外。新闻里经常看到父母虐待孩子的事件,很多被虐待的孩子无论怎么痛苦,他都不会说离开,也不会厌恨。因为他没有还不懂离开,也没有离开的能力,也不懂的恨。为了更好的活下去,他要尽量去观察养育者的喜怒哀乐,尽量去迎合养育者、讨好养育者。久而久之,他们能对养育者的情绪进行精准捕捉,而忘了自己的情绪与感受,把别人的感受误做是自己的感受。即使成人之后,他们对别人的情绪也容易敏感。
当然上述是极端的例子。实际上,父母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同样会给孩子造成深深的不安。焦虑的父母会养出焦虑的孩子。孩子能够本能的捕捉到父母的不安,尤其是母亲的不安,父母的焦虑会通过眼神、呼吸、表情等传递给孩子。我们经常听到说孩子啥都不懂,其实,孩子啥都懂。当父母吵架时,小婴儿都会哇哇大哭,他不是被吓到了,而是他感受到了不安。父母的不和谐,父母的焦虑会变成孩子的焦虑。当他一直在焦虑不安的环境中,他把所有的能力都放在了处理父母的各种问题上,慢慢地他就没有探索外在世界的兴趣,也无暇顾及自己。尤其是有的母亲会光明正大的把自己的焦虑、问题转嫁到孩子身上。经常的话语就是“要不是因为你,我也不至于如何如何”。经常被这样灌输的孩子,会把妈妈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觉得家庭的不幸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