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我们都不陌生,在中国,甚至上至白发苍苍的老者,下到幼稚孩童,都能滔滔不绝讲几个西游故事,因为六小龄童经典版的电视剧我们都看过。这学期我们的名著课程就是共读《西游记》,不是熟悉了就不要再去读,当然读的目的也不是去了解故事。这其中,真得好好揣摩揣摩。
一、激发兴趣,有读下去的欲望
兴趣的引领重点在于导图课。首先,我从内容入手,从学生们最熟悉的孙悟空入手,原来孙悟空在《西游记》里有如此多的名字,每个名字都有一段佳话,引领着学生在原著中一点点寻找,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在阅读的过程,用精彩的故事“拿”住学生,语言晦涩但故事一定精彩,所以先用熟悉的人物串出精彩的故事。当然唐僧的身上也有很多电视中一笔带过的故事情节,课下,你们也边读边找找看。其次,形式也不可小觑,西游路线、五花八门的兵器都是可激趣的点,擅长绘画的以及对兵器感兴趣的学生也顿时来了兴致。
二、充分挖掘文言文教学价值
当然有人会说明朝的文字已经白话了很多,但仍然具有较强的文言文学习价值,尤其是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六年级孩子来说再合适不过了——较通俗易懂。用孩子们的话说“读起来还可以,理解不那么费劲”。
原著《西游记》语言诙谐幽默,又有大量俗语运用,增添了故事的喜剧性。同时又有大量俗语谚语的运用,增添了语言的活力和表现力。如《西游记》第一回中“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既通俗易懂又诙谐幽默,将人物的性格淋漓展现。 高超的讽刺艺术是西游记的一大艺术特色,鲁迅指出,吴承恩“讽刺揶喻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人发笑的话),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运用。它图文并重的技巧,可以充分发挥左右脑的机能,提高学习效率。在阅读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克服学生记忆方面的问题,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多地激发学生思考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从而拓宽文本的深度和广度。
在分析阅读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基础阅读所绘制的思维导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读出传主品质,读出了自己需求,提高了对生活的认知。同时辅以关键句的摘录,深入理解作者创作这本书的意图。
阅读离不开思维,思维是阅读的核心,通过有效的阅读,学生的语言会得到正确地建构,思维会得到长久地发展,与此同时,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在提高,心智也在逐渐成熟。思维导图的绘制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将学生的放射性思考具体化地呈现出来,加速对阅读材料的累积量,能有效开发学生左右脑的功能,也让思维更轻松有趣。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大大提高学生阅读的效度,为学生一生的思维发展奠基。
四、整本书共读后思与辩
通过这场辩论赛,孩子们对《西游记》有了更加立体的理解,电视剧来源于原著,尊重了原著,但仍然有一些细节的删减。有的学生认为这样的删减是为了更加被大众接受,更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也更符合整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但是如果要深入研究《西游记》还是要读原著的,毕竟电视剧只是编者的意愿,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够完全表达作者吴承恩的初衷。正如徐一笑同学昨天在辩论中提到:“电视中的孙悟空我们看到的是六小龄童,尽管六小龄童爷爷的演技无可挑剔,但是原著中的孙悟空就是孙悟空本人,他不是六小龄童,他也不是其它任何一个演员”。
辩论赛异常精彩,孩子们到最后也发现了——读懂《西游记》可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去欣赏经典版的西游记电视连续剧,但也要去读一读原汁原味的原著,毕竟原著是经典的、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