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边缘群体的关注是格斯·范·桑特一贯的主题,而纤细的俊美少年是他电影中不可忽视的美学符号。格斯·范·桑特或许不是天才型导演,但他游走在商业与艺术之间仍颇有余力。
2002年至2005年间,格斯·范·桑特拍摄了《Gerry》、《大象》、《最后的日子》,因其统一的影像风格和相似主题被称为死亡三部曲。
其中2003年上映的《大象》与1989年阿兰·克拉克导演的遗作《大象》同名,并且在拍摄手法上有明显的致敬和借鉴。
阿兰·克拉克导演的《大象》只有37分钟,事件取材自北爱尔兰发生的真实社会案件,全片由十几组并无关联的枪击片段组成。克拉克将跟拍的行走摄影方式推到极致,影片采用不断重复再现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凛冽的冷漠。
我们跟随镜头看到人物匆忙行走,那个背影似乎在寻找什么。第一声枪响前,我们对即将发生的事产生好奇;第一声枪响时,我们为眼前发生的是感到震惊。枪声不断重复,长时间凝视尸体让人感到厌烦麻木,而当所有归于沉静,观看者再次被一种难以名状的恐惧感攫获,56声枪响,无言的凶恶发生在各个角落。
格斯·范·桑特的《大象》沿袭了这种独特的拍摄手法以及情感体验,并且在叙事结构上进行了创新,成功地在保持原有冷峻感的基础上转为描述了一起具体事件。
这一版本的《大象》改编自1999年发生在美国哥伦拜恩中学校园枪击案。
1999年,两名青少年学生埃里克·哈里斯(Eric Harris)和迪伦·克莱伯德(Dylan Klebold)配备枪械和爆炸物进入校园,枪杀15人,并造成24人受伤,两人接着自杀身亡。这起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校园枪击案之一。
在整部影片近70分钟的时长里,导演不断使用长镜头和段落进行叙事,但这些段落本身之间并没有构成彼此的“因果关系”或是心理层面的辅助描述,它们看起来彼此独立,且具体的时间线是破碎不确定的。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平静校园最平常不过的一天,有人在上体育课,有人在食堂吃饭,有人在进行小组活动,但些司空见惯的“沉闷”并不仅仅是为了最后二十分钟暴力转折的铺垫,随着影片的深入,我们发现,一些“巧合”成为构筑时间,还原事件的关键。
随着不同人物叙事中心的切换,同一场景反复出现。比如在走廊这个场景中,John的视角是,因为酗酒的父亲被老师叫去谈心,从房间出来后遇见Elias,对方提出拍照。
Elias的视角则是洗完照片之后来到走廊上遇见John,主动提出拍照。
与此同时,Michelle的视角是从体育馆换完衣服后,来到走廊,铃声响起,她着急地向图书室跑去,路过正在拍照的Elias和John。
通过这些“点”,我们慢慢地建立起了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而空间的开放性也不断提醒着我们所看到的是校园的一部分。例如人物不断地出画入画,并不是完全在画框内表演活动,在关于同性恋群体的小组探讨中还使用了类似360度摇镜的处理方式提醒观众画外空间的存在。
可以看出,尽管距离真实事件发生的年代并不久远,《大象》没有将重心放在事件情节的描述上,反而用非全知视角和时间线的模糊造成一种生活本身的破碎感:没有人真的了解真相,每个人看到的都只是一小部分。
格斯·范·桑特无意去用电影追问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起悲剧,正如那句英国谚语:房间里的大象。
某种巨大到不可能被忽视的现象存在于日常中,然而人们却选择了集体保持沉默。
在这种类似于仿纪录片的真实感中,人物片段的选取并不是随机的,从重现遇害者生前最后一天的段落中,我们能窥见到各种不安的元素。
Michelle因为自卑不愿意换T恤,被老师指责;Brittany、Jordan和Nicole病态地追求外表,在吃饭后催吐,一个小圈子不允许任何人的进入,甚至对朋友恋爱产生不满;
Nathan和Carrie手牵着手对外界完全拒绝,最终逃入一个冷冻室(一个密闭环境),仍然被Alex枪杀;John的父亲酗酒;
Alex上课时被欺负,沉默着处理衣服上的污渍;Eric与Alex同样存在青春期的困惑,或者说是某种同性倾向,我们看到他们用音乐和游戏发泄压力,却始终没有父母完整形象的出现;与Alex和Elias有主动沟通的,都是亚裔或是有身体残疾的同学。
影片中出现的人物,大多都是徘徊在边缘的少数群体,孤立、排外、无处沟通,Alex在喧闹的食堂痛苦的抱着头,看似平静的校园下尽是暗流涌动。
暴力非法枪支只需要网络订购就能轻松获取,猎奇式的报道反而加强了对法西斯的渲染;家庭、学校、网络、过度的媒体宣传,种种外部环境又再度加重了这种困窘。
格斯·范·桑特试图重现生活真实性的同时,将一个更残酷的问题被抛到我们面前,为什么这些“大象”是在悲剧发生后才引起房间里人们的惶恐?
又是为什么,当我们在听到枪声响起之前,会认为影片中的校园是一个普通的校园?
Alex坐在一片狼藉的食堂里喝起饮料,空无一人也不复嘈杂,我们听见校园里的鸟儿仍在鸣叫,他的内心似乎终于得到了平静,一种深彻的悲哀伴随着射杀同伴的枪声击中了我们。
孤寂的天空乌云翻滚,《致爱丽丝》的音乐再一次流淌,从美好到崩毁,如同克拉克镜头下雾中疾走的行人——人们看到了,又没看到;人们知道它将发生,却又从不知道它将在何时发生。
作者:藜照
-fin-
(首发于个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