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古言立左道,为今人开旁门。
我们在 玄黄 | 序言当中说了,很多大家对《道德经》进行了阐释,有的人说它是哲学,有的人说是兵法,有的人说是政治,还有的人说是修炼法。
但是,大家把《道德经》解释出来,不一定就是原意。
可以这么说,老子的原义,无法被证明。
道可道
一句话,可以有多种解释。
放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景里,就有更多的可能性了。
文字所传递的信息是很有限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字是很容易被误解的。
我们在上一个栏目 燃灯 | 写在前面 里面说了,我们与儒家经典隔了一座山。
这座山,叫做“古文”。
我们与佛家经典之间,也隔了一座山。
这座山,叫做“梵文”。
而我们与道家经典之间,同样隔了一座山。
这座山,叫做“符文”。
当然,这个“符文”不是指“鬼画符”,而是指“标点符号”。
古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断句只能靠读者的经验来完成。
但是,文字博大精深,一个字可以有几个意思。
字和字之间组词,可能会出现第三种意思。
连字成句后,断句不一样,意思又不一样。
所以,会陷入这样的情况——
总认为自己是“我注六经”,其实是“六经注我”。
六经注我
现在市面上各种《道德经》的书籍五花八门,有些讲得一样,有的说得矛盾。
究竟哪个才是真?
哪个才是假?
其实《道德经》有这么多的阐释著作,早已不是老子本来的意思了。
而是读者由于自己的经历所产生的自我感悟。
如果老子知道我们这样编排他写的《道德经》,可能就要气得从棺材里跳出来。
对着我们一顿破口大骂,然后再被气死一回。
我们去读这些《道德经》的相关书籍,就相当于我们品尝了一道道美味的佳肴。
这些佳肴,都是由不同的厨师用不同的烹饪手法所做出来的。
当我们吃这些佳肴的时候,就会被它的味道、滋味所吸引。
这样,反而使我们忘掉了这些佳肴的原料食材。
《道德经》,就是这些佳肴的原料。
这些《道德经》的相关书籍,就是厨师为我们所烹饪的各种佳肴。
当我们去读这些书籍的时候,相当于他们嚼碎了《道德经》,再喂给我们吃。
这样,我们反而失去了动脑思考的能力。
我们的脑中已经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往后再读《道德经》就很难了。
我们在读这样的书籍时,会不断地发现这样的注释有道理,那样的解读也有理由。
我们会越读越糊涂。
究竟哪个才是对的呢?
其实,无关对错。
站位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感悟不同,自然解读也不一样。
这都是不同的读者,因为自己不同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所产生的各种感悟。
所以,这是各种读者的释义,而不是老子的原义。
同样的道理,大家在看少阳写的《玄黄》时,也一定要明白分辨清楚。
至此,《玄黄》的【前言】已经完结。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玄黄》第一卷【老子曾经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