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林洋愁着急会诊的事儿,方杰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时,陶主任却给林洋泼了一盆冷水。
“其实医院对我们的要求就是把病人快点拖到住院部,搬运工的定位实终存在,没有留观室,不设抢救室,最多踫到个别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可能需要ICU会个诊,其他反正要住院,不住院或走或转上级医院,你叫个急会诊,有啥意义!”
根本问题在于医院对急诊科的定位,只要搬运工的定位还在,现难以改变,陶主义话虽直接,但却真实地倒出了急会诊不好叫的实际原因。
比如那个下肢静脉血栓的病人,若会诊,应请血管外科,但安南县医院,压根儿就没有血管外科,对于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筹莫展。
所以心血管内科的医生拒绝到门诊看病人,并没有错。
如果要真的对此事深究的话,错的是在迅猛发展的分级诊疗形势下,院方仍然存在以收入定科室发展资源的老观点,致使对急诊定位在“搬运”,流程不划定规准,病种不细分考核,致使其难以承担重任。
说多了都是泪,林洋暗想,除了叹气,又有啥办法。
时间一天天过去,急诊科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换了新的办公地点,院前急救质量较以前有所上升,病人上车后,能打上针,给氧、心电监护一一完成……
但是,就整个团队的急救水平来讲,仍然未出现大的突破。
自林洋上次进修回来,重点病种的记录开始落实了,每个病种制定了相应的记录单,医生护士们逐项填写,核定时间期限。
可是,问题又来了,接一个胸痛的病人,车上没有12导联的心电图机,10分钟内完成不了,需要配备的心梗一包药也缺货。病人送入住院部,住院部能否完成接下来的给氧、监护、抽血化验,评估病人是否需行急诊PCI或溶栓治疗。
首先,急诊这里就无法做到完成流程要求的工作,接着,住院部能否规范治疗也是个问题。
就目前模式而言,病人一到,马上转住院部,重点病种也是形式主义。
思来想去,问题就是一个资源:“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发展急诊学科?”作为首诊科室,急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安南县人民医院,这个优势几乎没有体现出来。
接下来的路,到底怎么走?
能不能绕开人员的难题,在林洋能控制的范围内,将护理团队打造成一支熟悉院前急救操作技能的实操动手型队伍?
比如挑出护理骨干,一人负责一个课题:呼吸机、血糖测定、人工呼吸气囊、留置针、包扎止血、洗胃、除颤、给氧.、颈椎损伤搬运......再培养2-4名全面经过急救基础生命支持的急救护理专家。负责课题的人是科内这个方面的"小“专家,将内容整理好后在科内组织系列培训,并邀请院方护士参加。
一步步,一个一个点,往前推进。林洋给这个项目起了个名字,叫做“争分夺秒,快速反应”急救技能培训系列课程。以实际操作中发现的临床困惑为突破点、通过讨论、查找文献的方法形成科内标准化操作规范,然后打磨成精品课程在院内及社会上宣讲,既推动急诊护理学科的建设,也促进院内护士急救技能的提升,增加急诊护理学科在院内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急诊。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很快,机会就来了。
新来科室的规培医生小李发给林洋一个信息,有个呼吸机培训的免费机会:洛州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预备主办一期呼吸机培训的课程,共4节课,每个周日举办一次,培训结束经考试合格后发给相关培训证书。
正好,丁力科内负责呼吸机的维护保养及培训,而他本人也对呼吸机培训很感兴趣。
“丁力,洛州市中心医院有个免费培训呼吸机的机会,课程计划发你微信上了,你去吗?”林洋征询丁力的意见。
“我看了,课程真心不错,我就是担心基础薄,听不懂。”丁力有点担心。
“没关系,尝试去做吧,开始可能是有点困难,找到课程里面能马上应用的点,一点点突破。”林洋鼓励丁力。
“那我去看看吧!”毕竟是男人,丁力对课程还是挺向往的。
安排好了丁力培训的事情,林洋又找到负责呼吸气囊的小周,交待了两件事,一是自学人工呼吸气囊质量的检测方法,二是将方法做成小视频,整理好PPT,打造成课程。
开头还算不错,接下来就是林洋带着团队,将这个“争分夺秒,快速反应”急救技能培训系列课程贴近临床实际,打磨成精品课程的路了。
有了目标,事情就变得相对容易一些,哪怕将来林洋不做护士长了,这个精品课程还在。也许急诊科因为种种原因,在林洋做护士长期间,仍然没有林洋所想的相对规范的分区,但是,林洋努力了,至少培养了一批急救护理的“火种”,也进一步提升个人专业水平。